阜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市,資源豐厚,影響深大。阜南柳編特別出名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期阜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非遺文化專業委員會程永發主任:發起“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工匠精神,助推中國文化新時代文化進企業活動”。
非文化遺產是最能體現我國勞動人們的智慧體現,非遺傳承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弘揚也是極為重要。為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傳統非遺文化作用,用文明實踐活動力,傳承非遺文化,此次活動得到阜南縣詩詞學會李蕾會長大力支持,并邀請地方詩詞、書畫、攝影等文化名人參與本活動,受邀人員有王寅、張大偉、熊豐運、項田夫等數十余人參加,他們在上午九點半到達阜南縣循環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園,受到園區主任苗海風、副主任李旭東及相關人員熱情歡迎接待。隨后李旭東副主任帶大家參觀阜南縣循環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園,講解園區的裝修以非遺手工柳編元素文化和天然材料為主,會務接待大廳有傳統特色中醫文化農業艾草和的展示等,附近易本生態家庭農場還有富硒黃梨產業等。
另外特別推薦三大支柱產業一民間傳統特色艾草產業鏈從種植到產品加工、二柳編是非遺記憶能發展壯大的柳木文化產業,三還有弘揚農耕文化全力打造的休閑觀光特色美食和鄉村民宿,整體已形成鄉村旅游休閑聚集區,為了建設特色安徽阜陽旅游名鎮和特色旅游村。李旭東副主任還說我們苗海風主任代表阜南對園區里培養優秀人才,堅持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樂于奉獻精神,追求卓越方向引導一切都是為了更好服務民間特色文化相關企業入住,繼續發揚藝術工藝品及非遺項目,扶持一大批的特色農業項目逐漸走向市場化,帶動當地農業發展,增加了當地的收入,推動集體經濟發展,使鄉鎮振興起到重要示范作用。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對于傳播中國文化和旅游發展品質具有重大意義,園區里所有的產業科技人員辛勤勞作,從有機植物的栽種、特色產品的加工、和含有農業文化的綠色餐飲、農村小院住宿、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推廣中心,都是統一規劃,這里的一木一草一景,一磚一瓦都顯現著完美的工匠精神,體現出我們勞動者智慧創新,各項目大家贊不絕口。期間書畫大師王寅、張大偉、張朝俊等現場書法展示并留下墨寶,項田夫、竹慶中、閆寶斌、熊豐運、謝發明等都積極作詩贊美。
程永發認為對于工匠精神來自于工作理念,對一份職業的認同和要付出的責任,不斷創新,同時園區里企業也要具備工匠精神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營造弘揚工匠精神企業文化氛圍,大力弘揚傳承文化。 因此我們要保持著這份熱愛,用一雙靈巧的雙手和一顆用于堅持的心,將我們的傳統工藝工匠精神傳承下去,特別是現在很多人把精力都投入到火熱的鄉村振興特色文化領域,技藝和匠人在社會中很少見了,甚至還導致逐漸的失傳了。要知道老祖輩就給我們都是寶貴的財富。傳承非物質文化技藝,最重要堅守工匠初心,靠的是我們的一雙雙手反復打磨和精益求精,物品才會珍貴,塑造出來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程永發游園作詩一首
迎賓綠地竹枝笑,路畔溪塘映碧稠 。
娛樂設施民俗館,晚霞輝映技科樓。
上一篇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