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在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進程中,如何深入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強長江文化和城鄉各類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擦亮獨具魅力的“江蘇名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省人大代表、南通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吳元新此次上會提交了3件建議,其中就包括建立中國長江文化博物館和農耕文化陳列館。
“長江文化作為我國地域性的文化代表,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江蘇地處江海交匯之地,長江干流江蘇段和大海相連,人文底蘊濃厚,優秀傳統文化層出不窮,是長江文化的重鎮。”
吳元新建議,在江蘇省內建立中國長江文化博物館,以此作為江蘇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專業性平臺,通過整理、陳列與長江文化相關的實物資料,向海內外的旅客學者展示長江文化中所包含的農耕文明及漁業文明,讓歷代江海之子們的智慧不斷傳承下去,為世人所見,為世人所想,將我國文化公園內涵建設得更加豐富。
“作為一座濱江臨海的城市,江蘇地區的農耕文化承載了先民的生產理念、方式與態度,它們既是江蘇勞作者們的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的集體記憶,不應在現代化改革的步伐下流失散落。”吳元新認為,可以在江蘇的各個縣市區或鄉鎮成立屬于當地的特色“農耕文化陳列館”,在進行農業農村改革的同時,對于古舊的農耕用品予以收購維護,對于傳統的農耕文化民俗予以系統化的整理。可以通過與當地的農舍或基礎設施融合改造的方式,利用好閑置的社會資源,將在現代化農業工作中暫無實用價值的傳統農耕器具進行集中的陳列展示,并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提供科普、體驗等功能。“把在現代化改造進程中將要遺失的江蘇傳統農耕文化收藏保護至陳列館,讓現代社會人士有一個了解我國地域農耕文化的途徑,并以此帶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從而更好地營造城市文化氛圍,保護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省人大代表,五年來吳元新提出了《建立江蘇省非遺博物館,用非遺精品展示文化之美》《進一步推進博物館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的建議》《關于提高鄉土人才待遇的建議》《關于推進非遺進校園,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素質》等眾多議案。究竟怎么讓非遺產業豐富、活躍,讓“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活力持續提升?他跑遍了全國眾多地區做調研。福建的木雕、江西的陶瓷、湖南的刺繡、蘇州的刺繡、宜興的紫砂……省內、省外多方探討和研究,在他看來,只有當非遺作品真正地走進千家萬戶,這個技藝才能夠得到保護和傳承。
“我為什么沒有改變專業,因為我從小就是在母親的紡紗織布聲中長大的。之前我多少次想要改行,都被這樣的一種情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拉回來了。所以我說非遺進校園很重要,要把這顆種子‘布’下去。文化強省建設,也要從孩子抓起。”
談到新的一年的打算,吳元新充滿了激情和干勁。他告訴記者,今年除了讓非遺進校園繼續“播種”外,他還計劃打造一個傳承基地,讓年輕人走進來,對棉花怎么變成布、蘭草如何做成染料等傳統文化、農耕文化做體驗式的教學。此外,他們搜集整理的五本藍印花布扎染、蠟染等傳統技藝的書籍也將出版。
“在江蘇文化強省建設中,我們每一個傳承人要將個人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在研究的基礎上做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做傳承,在傳承的基礎上再做培訓,通過師徒傳承、家族傳承以及社會傳承等立體式的傳承,讓一個國家級傳承人、一個工藝美術大師、一個江蘇大工匠,帶動一片人、一片地區,讓大家都來守護、保護好我們江蘇的文化遺產,再來傳承、創新發展好我們的江蘇文化遺產。”
吳元新表示,新的道路依然在延續,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越發厚重,未來也將不忘初心,積極參政議政,與民間文藝工作者們一起創作出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的作品,讓民間文藝的山花綻放于人民群眾的沃土之上。“作為一個非遺傳承人,作為一名‘江蘇大工匠’,回去之后我一定要率先做好表率,在保護好傳統技藝的同時,創新出優秀的作品服務于人民,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
編輯: 嚴紅蘭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