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遺街頭秀不期而遇,在非遺作品展體悟“格物致道”,到非遺購物節感受非遺魅力……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福建主會場活動在福州啟動。
本次主會場活動啟動儀式會場設在福州新店古城遺址公園。新店古城遺址是閩越國古城遺址,承載著2200多年前的閩越文化,是閩都文化的重要源流。
啟動儀式當天,陰雨連綿不斷,但現場依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福人百工——非遺主題攝影展”,精美照片令人目不暇接;“古城里的秀——非遺達人秀”,評話伬唱表演令人陶醉。還有“人間煙火——非遺美食展”“一碗清茶——福建茶文化展”“清流縣紅色非遺主題展”“匠心守藝——非遺微課堂”……百余項非遺技藝全景呈現,古城成為非遺與文旅相結合的沉浸式空間,全景式、活態化、體驗式展現近年來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今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全省策劃開展360多場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推動非遺與文旅經濟融合發展,讓廣大市民在樂享文旅生活中,感受八閩大地的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在新店古城遺址公園非遺長廊,陣陣清脆的金屬敲擊聲沖破嘩嘩雨聲,吸引眾多市民循聲聚攏于“長校打錫”非遺展位前。73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童振光,正在悉心敲打一方錫壺。童振光來自清流縣長校鎮留坑村,祖輩都是打錫匠人。“熔錫、倒模、裁剪、錘面、焊接、敲斑紋、拋光……整個錫器制作過程有20余道工序。”童振光邊忙活邊介紹說,制作一件錫器,少則一天,多則十來天。
以“格物致道”為主題,省美術館6月11日至27日舉辦“格物致道——閩學視閾下的福建非遺作品展”。展覽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展示福建特色的傳統美術類非遺作品,涵蓋金石篆刻、建本典籍、莆田木雕、福州脫胎漆器、白瓷、建盞、浦城剪紙、漳州木版年畫、古琴等各個門類的古今精品佳作。
圍繞閩學視閾,福建民俗博物館還舉辦“福建民俗文化大觀園”,省實驗閩劇院開展“游福船賞閩劇”,廈門舉行閩臺文化交流巡展,漳州舉辦福文化圩日,三明舉行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作品大賽等。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不斷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目前,我省共有南音、媽祖信俗、中國剪紙等8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是我國迄今在國際非遺保護三個系列上獲得“大滿貫”的唯一省份。
啟動儀式上,主辦方以“享傳統文化 購非遺好物 促文旅經濟”為主題開展非遺購物節,組織了“古城里的圩——非遺匠人集市”、非遺美食展銷、非遺直播購等非遺市集,通過現場展演、實物售賣、線上直播等多種形式引領非遺消費。226家非遺商鋪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活動,讓市民游客近距離選購非遺好物,感受非遺傳統技藝的魅力。
“我們說非遺不是文物,而是活化的文化形態,它更需要的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福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池小霞表示,以當代人需要的產品設計為出發點,汲取非遺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產品設計,才是市場和消費者的新需求。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