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潮文化回歸的當下,諸多老字號品牌紛紛“出圈”進入年輕人的視野,借力于創新載體探索新的表達方式,面向新世代傳播傳統文化與技藝的魅力,推動代際文化傳承。
近日,中華老字號國貨美妝品牌謝馥春與經典國風游戲作品《江南百景圖》展開了一系列聯動,聯動以《江南百景圖》內的揚州府風貌為基礎,從介紹傳統揚州脂粉技藝出發,通過數字香粉鋪建筑等特色人文建筑、主題香囊等呈現方式,向年輕世代普及謝馥春這一老字號品牌所代表的揚州脂粉技藝和文化特色。
非遺技藝,數字包裝
“天下香料,莫如揚州。”謝馥春的歷史可追溯到1830年。謝馥春的脂粉制作工藝以“鮮花熏染、冰麝定香”為特色,這一特殊工藝已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傳統技藝類項目。謝馥春也被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名列“全國300家重點保護品牌”。
對非遺技藝的推廣與傳播是本次聯動的核心。早在《江南百景圖》與謝馥春聯動前期線上的互動體驗中,即設定了花農覓芳和學徒小郁造訪江南,之后通過登陸游戲領取香囊、兌換揚州青磚黑瓦風格聯動限定動態數字建筑“香滿瓊樓”這樣的方式,讓年輕用戶在了解非遺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對揚州城的古時風貌再次有所感受。
回到線下,基于《江南百景圖》游戲內經典的人物形象IP,謝馥春則采用非遺技藝制作了“吳門四杰主題香包”。
聯動背后,文化傳承
作為極具代表性的國風類主打江南城市營造體驗的游戲作品,《江南百景圖》的江南文化屬性,在持續更新中,得到了豐厚的人文沉淀,積累了大量延展性極強、極具代表性的江南文化元素,這些文化元素可以滿足年輕世代快速感知江南文化韻味的需求。
更為重要的是非遺技藝與老字號品牌同出圈,《江南百景圖》聯動謝馥春成為新樣本,《江南百景圖》每上線一座新城市,制作團隊就會主動尋求與城市經典人文風貌地標或者相關機構展開深度聯動機會,以此引導年輕世代用戶借由城市風貌這一切入口,探尋傳統文化魅力與非遺技藝。比如在松江府,就有和豫園一系列線上和線下的聯動,在徽州府則有對非遺魚燈技藝的傳播等等。
對用戶來說,每一次聯動都變成了一次傳統文化的深度體驗,拓寬了文化視野,而這些在年輕世代圈層及社會大眾層面點燃傳統文化熱情的積極舉措,也給予了制作團隊信心:江南百景圖的文化傳承的功能性得到了增強,越來越多的社會機構認識到了《江南百景圖》作為文化傳承新興載體的價值,進而推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機構主動發起聯動。
在《江南百景圖》制作團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城市都是大眾最熟悉的場景與文化沉淀載體。“回到古時的生活場景,體驗古時的民俗百態,讓傳統文化的感知以煙火氣十足的方式實現,讓文化傳承可以更加立體與沉浸,這是《江南百景圖》在文化傳承方面無可比擬的優勢,也會是《江南百景圖》持續做好特色文化傳承的立足點。”(新民晚報記者 孫佳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