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京韻·婺風——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北交流展”在國家大劇院藝術館(西廳)開幕。
一條運河聯通南北,連接起北京、浙江的文化傳承,連接起京韻、宋韻的動人篇章。本次展覽薈萃北京、浙江金華兩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項目30余個,共220余件展品,將南北非遺之美、非遺精品之韻和大國工匠之精神匯集一堂。
展覽分為“傳世典藏 再現宮廷技藝”“婺風遺韻 宋韻千年重現”“歸去來兮 南北和合交融”三大板塊,從南至北、由古至今講述南北非遺故事、彰顯非遺的時代價值。
據介紹,本次展覽牽手運河南北,集中展示北京與浙江金華獨具代表性的非遺,為兩地傳承人及項目保護單位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京韻·婺風”——京韻,展“燕京八絕之韻”,首都北京之韻;婺風,展“八婺百工之風”,宋韻浙江之風。本次展覽集陶冶燒造、五金鏨鍛、雕鐫塑作、織染紉繡等傳統工藝于大成,希望給首都民眾奉上別樣的傳統文化大餐。此外,春節期間還準備了精彩紛呈的非遺手工體驗,歡迎首都市民前來參觀體驗。
北京參展代表,景泰藍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表示:“在這次南北非遺交流展上,我們帶來了北京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景泰藍的9件精品來參展,包括2件國禮以及7件傳統與當代創新的作品,通過國家大劇院的展示平臺,可以向大眾全面地展示景泰藍的傳承脈絡,更好地了解我國的非遺文化。同時我們將在大年初五舉辦兩場非遺體驗活動,我們的非遺技師們將帶著工具來現場制作景泰藍,觀眾通過對制作過程的體驗與了解,可以更直觀地、近距離地感受國家級非遺技藝的玄妙。”
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在博物館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本次參展除了傳承人外,也有許多博物館的身影。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中國景泰藍藝術博物館……一個個老物件述說歷史歲月、一件件明清家具見證昔日繁榮。
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館長南紅國介紹,金隅集團為首都“四個中心”建設的總體定位要求,打造“博物館之城”的城市目標,助力北京打造南中軸線文化新地標和北京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投資建設了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主要展示龍順成傳承160年的悠久歷史及京作非遺文化,展現中國生活文化內涵,彰顯中國氣韻、中國審美、大國工匠的文化精神;龍順成京作技藝傳承自故宮造辦處,作為北京非遺文化符號的代表,意在傳播“京味兒”“京韻”文化,實踐傳承京作非遺技藝的當代傳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實現傳統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本次國家大劇院“京韻·婺風”展,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攜“大國工匠” 劉更生作品及重要館藏參展,意在借助這次南北非遺交流展覽平臺,助推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非遺在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煥發非遺文化新的生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今大眾的生活。
10月12日上午,“非遺”糖畫制作活動走進了相山區爾雅幼兒園,帶領小朋友們沉浸式體驗糖畫的樂趣及其所蘊含的文化魅力。老師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糖畫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在展示了栩栩如生的糖畫作品后,小朋友們紛紛躍躍欲試,開始親身參與糖畫的制作過程。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本心研續隴韻傳心實踐團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開展以“傳播臨夏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次臨夏之行,不僅讓珍貴的非遺文化基因被重新解碼和激活,更生動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在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文化繁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