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京韻·婺風——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北交流展”在國家大劇院藝術館(西廳)開幕。
一條運河聯通南北,連接起北京、浙江的文化傳承,連接起京韻、宋韻的動人篇章。本次展覽薈萃北京、浙江金華兩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項目30余個,共220余件展品,將南北非遺之美、非遺精品之韻和大國工匠之精神匯集一堂。
展覽分為“傳世典藏 再現宮廷技藝”“婺風遺韻 宋韻千年重現”“歸去來兮 南北和合交融”三大板塊,從南至北、由古至今講述南北非遺故事、彰顯非遺的時代價值。
據介紹,本次展覽牽手運河南北,集中展示北京與浙江金華獨具代表性的非遺,為兩地傳承人及項目保護單位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熬╉崱ゆ娘L”——京韻,展“燕京八絕之韻”,首都北京之韻;婺風,展“八婺百工之風”,宋韻浙江之風。本次展覽集陶冶燒造、五金鏨鍛、雕鐫塑作、織染紉繡等傳統工藝于大成,希望給首都民眾奉上別樣的傳統文化大餐。此外,春節期間還準備了精彩紛呈的非遺手工體驗,歡迎首都市民前來參觀體驗。
北京參展代表,景泰藍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表示:“在這次南北非遺交流展上,我們帶來了北京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景泰藍的9件精品來參展,包括2件國禮以及7件傳統與當代創新的作品,通過國家大劇院的展示平臺,可以向大眾全面地展示景泰藍的傳承脈絡,更好地了解我國的非遺文化。同時我們將在大年初五舉辦兩場非遺體驗活動,我們的非遺技師們將帶著工具來現場制作景泰藍,觀眾通過對制作過程的體驗與了解,可以更直觀地、近距離地感受國家級非遺技藝的玄妙。”
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在博物館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本次參展除了傳承人外,也有許多博物館的身影。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中國景泰藍藝術博物館……一個個老物件述說歷史歲月、一件件明清家具見證昔日繁榮。
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館長南紅國介紹,金隅集團為首都“四個中心”建設的總體定位要求,打造“博物館之城”的城市目標,助力北京打造南中軸線文化新地標和北京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投資建設了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主要展示龍順成傳承160年的悠久歷史及京作非遺文化,展現中國生活文化內涵,彰顯中國氣韻、中國審美、大國工匠的文化精神;龍順成京作技藝傳承自故宮造辦處,作為北京非遺文化符號的代表,意在傳播“京味兒”“京韻”文化,實踐傳承京作非遺技藝的當代傳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實現傳統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本次國家大劇院“京韻·婺風”展,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攜“大國工匠” 劉更生作品及重要館藏參展,意在借助這次南北非遺交流展覽平臺,助推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非遺在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煥發非遺文化新的生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今大眾的生活。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