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6月20日11時訊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網發布消息,6月16日,第二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龍湖時代天街舉行。為期三天的博覽會以“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上百家重慶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重慶市民呈現一場涵蓋了美食、文藝演出、手工藝品、趣味互動體驗的饕餮盛宴。
據了解,本次展覽面積達8000平方米,為方便廣大市民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辦方創新性地選擇了主城核心商圈——龍湖時代天街舉辦此次博覽會。據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發掘整理非遺資源4100余項。其中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渝中區舉行,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44項,傳承人40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各1個;市級非遺項目名錄511項,傳承人563人。該負責人說:“保護非遺,最好的方式是讓它融入生產生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恰是舉辦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的意義所在。”
輕柔的夏布,花樣繁多的榮昌折扇,過年貼的窗花,兒時記憶的面人兒……記者看到,不少非遺產品與現代生活緊密融合。一位市民當場就穿上了用苘麻做鞋面的布鞋,試走了幾步,她對布鞋贊不絕口:“輕便、軟,走路很舒服。”在葫蘆烙畫攤位前,市民張女士拿著葫蘆仔細端詳:“誰能想到鄉下常見的葫蘆還能做成這么精致的工藝品呢,這手藝真是沒得說。”據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博覽會我區共有7個非遺項目參展,分別是劉氏刺熨療法、蜀繡、燕青門正骨療法、趙氏雷火灸、葫蘆烙畫、烙畫、重慶周氏古船模型制作技藝,“希望通過展會,讓市民欣賞到渝中區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
據悉,作為重慶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場活動,博覽會開展了系列主體活動,主要包括非遺暨老字號傳統工藝產品展示銷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與互動、重慶非遺服飾大秀場、重慶非遺暨老字號美食大推送、重慶民歌快閃及非遺演繹進商圈等。(記者 代婧靚)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3、非物質性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性,是它與物質文化遺產質的區別之所在。5、它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9、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從公約規定的任何一類來看,都是極其豐富的。1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態,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