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6月20日11時訊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網發布消息,6月16日,第二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龍湖時代天街舉行。為期三天的博覽會以“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上百家重慶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重慶市民呈現一場涵蓋了美食、文藝演出、手工藝品、趣味互動體驗的饕餮盛宴。
據了解,本次展覽面積達8000平方米,為方便廣大市民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辦方創新性地選擇了主城核心商圈——龍湖時代天街舉辦此次博覽會。據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發掘整理非遺資源4100余項。其中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渝中區舉行,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44項,傳承人40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各1個;市級非遺項目名錄511項,傳承人563人。該負責人說:“保護非遺,最好的方式是讓它融入生產生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恰是舉辦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的意義所在。”
輕柔的夏布,花樣繁多的榮昌折扇,過年貼的窗花,兒時記憶的面人兒……記者看到,不少非遺產品與現代生活緊密融合。一位市民當場就穿上了用苘麻做鞋面的布鞋,試走了幾步,她對布鞋贊不絕口:“輕便、軟,走路很舒服。”在葫蘆烙畫攤位前,市民張女士拿著葫蘆仔細端詳:“誰能想到鄉下常見的葫蘆還能做成這么精致的工藝品呢,這手藝真是沒得說。”據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博覽會我區共有7個非遺項目參展,分別是劉氏刺熨療法、蜀繡、燕青門正骨療法、趙氏雷火灸、葫蘆烙畫、烙畫、重慶周氏古船模型制作技藝,“希望通過展會,讓市民欣賞到渝中區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
據悉,作為重慶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場活動,博覽會開展了系列主體活動,主要包括非遺暨老字號傳統工藝產品展示銷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與互動、重慶非遺服飾大秀場、重慶非遺暨老字號美食大推送、重慶民歌快閃及非遺演繹進商圈等。(記者 代婧靚)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在“非遺版”春節,看一場傳統民俗表演也成為不少人的選擇。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