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協委員,鳳凰網湖南站站長、總編輯曾雪封(圖/通訊員劉文怡 唐玉蓮)
紅網時刻新聞1月14日訊(記者 王詩穎)1月1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省人民會堂開幕。湖南省政協委員,鳳凰網湖南站站長、總編輯曾雪封帶來的提案是:《推進湖南“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播的建議》。
非遺的數字化傳播,既有網絡圖文、電視綜藝、動漫影視、短視頻等“常見形態”,也有網絡游戲、數字藏品、數字非遺館、VR產品等“新興形態”。湖南的電視綜藝執全國牛耳、影視動漫土壤深厚、短視頻產業方興未艾、數字經濟創新企業蓬勃興起,為湖南本土非遺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數字化傳播資源。
截至2022年,湖南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項目9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7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10個,還有大量市級和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這筆豐厚的非遺資源,凝聚了湖湘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
曾雪封認為,二者的結合,頻生亮點。但湖南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還存在“非遺傳承人數字素養欠缺”“非遺數字內容不能滿足受眾需求”“非遺數字傳播渠道利用不夠充分”等問題,本土非遺文化資源和數字化傳播資源之間還有很大結合空間。
“以傳承人為核心,以持續傳承為重點”。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傳承人是非遺文化傳播的關鍵起點。但湖南非遺傳承人大多年齡偏高,普遍不熟悉網絡傳播,屬于“數字弱勢群體”。
曾雪封在調研中發現,一些60歲以上、曾經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的非遺傳承人,接觸抖音和微信朋友圈后很快上手并興致勃勃,能自主發布比較簡單的網絡圖文和短視頻。這些案例說明,易操作的社交媒介為非遺傳承人融入數字傳播網絡提供了便捷渠道,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渠道。要積極鼓勵社會公益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大學生志愿者等群體與非遺傳承人結對,幫助其提升數字素養。相關培訓輔導工作還有優化空間。
湖南省委網信辦之前借助“網絡文化節”的契機,引導上述機構參與非遺文化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曾雪封認為,各級網信部門應該強化政策扶持,引導相關機構加大非遺傳播力度和深度。
借助網絡游戲、數字藏品、VR技術傳播傳統文化,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湖南博物院與螞蟻鏈合作發布的 “T型帛畫”等數字藏品、鳳凰衛視與故宮博物院共同打造的數字交互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等數字文化影視制作,但專門以非遺文化為背景打造的新興數字傳播案例,目前還不多見,曾雪封建議相關部門能整合資源,推出更多成功案例,為湖南非遺文化的新型數字化傳播提供示范。
曾雪封還認為,應該加強湖南非遺文化資源庫建設,形成非遺數字資源共享云平臺,一方面作為非遺傳承人相互交流學習的樞紐,另一方面為非遺數字化傳播的創新創造提供內容來源。
舉報/反饋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