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新書發布現場。 周穎慧 攝據介紹,“非遺廣西”叢書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7家出版單位編纂出版,共20冊,集中呈現了國家級、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重點對代表性項目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圍、歷史沿革、基本內容、文化意義、社會功能、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介紹,每種均附音頻、視頻等數字出版內容,通過融合出版方式增強叢書的通俗性、可讀性、趣味性,全方位展示廣西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參加活動嘉賓合影留念。 金海灣 攝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利來友表示,作為廣西黨委宣傳部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扶持項目,叢書的出版旨在保護、傳承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委員、總編輯張藝兵介紹,“非遺廣西”叢書作為全景式展現廣西非遺文化的普及讀本,是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三年規劃(2022—2024年)扶持項目。為立體呈現出廣西“非遺”面貌,叢書特別配套了音視頻資源,通過掃描書中的二維碼,即可獲取“非遺”有關音頻或影像資料,是一套復合型融媒體出版物。未來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將策劃出版更多契合時代主題、反映廣西民族特色、講好廣西故事的精品出版物。
圖為贈書儀式現場。 金海灣 攝活動現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傳承人、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黃瑾明分享了壯醫藥線點灸療法的相關知識;京族獨弦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韋慶炳,現場演奏了獨弦琴曲目《問月歌》《穿針引線》。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現場主辦方發布5條非遺美食線路,通過“美食+非遺+景區”立體化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費新場景,邀請游客在游山西好風光的同時解鎖三晉美食密碼。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