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長玉報道 近日,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公布了閔行區第十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4項)和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主要傳承人名單(共計20名)。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雙喜臨門,“腦梗古法診治術”入選閔行區第十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醫科專家朱寶寬入選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主要傳承人名單。
“腦梗古法診治術”成功入選區第十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朱寶寬入選區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主要傳承人名單守正創新 古為今用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腦梗古法診治術”源于2000多年來歷代名醫對腦病的理論和方劑研究之精華,是在繼承先輩研究基礎上,堅持守正創新、古為今用,結合疾病特點,經臨床大量病例實踐應用,形成的一套針對腦梗死疾病發揮積極作用的診療和預防方法。
“腦梗古法診治術”精髓在于“古法”,核心要義是針藥結合,創新點在于“一針透多穴”及平刺或斜刺的技術運用,是對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賡續和保護。其不僅對弘揚發展我國中醫藥事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也對當前數以萬計腦梗患者的治療康復及潛在患者的提前干預,切實改善該患者群體的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重病率,貫徹“健康中國”大戰略具有重要價值。
醫者初心 患者至上
中醫科專家朱寶寬從醫50余年,堅持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對中醫腦病治療方面,浸淫頗深。作為“腦梗古法診治術”項目負責人及第三代傳承人,長期以來注重對“腦梗古法診治術”的傳承與保護工作;系統整理收集古籍和經典驗方,開展大量文獻調研和實地調研,并結合臨床案例予以不斷總結和研究;重視人才培養,培養藍十字中醫科副主任趙宇蘭為第四代傳人;堅持“患者至上”的方針,根據當前腦卒中“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的現狀,很好地復原了“針”、“灸”、“藥”結合的治療方式,將古方的現代化應用浸入腦卒中的治療中,經過500多例臨床實踐證實,在腦缺血、腦梗塞、腦萎縮等疾病的診療和預防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朱寶寬為腦梗患者實施針灸治療朱寶寬始終把“弘揚腦梗古法診治術、治病救人造福更多患者”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堅持每周六在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中醫門診坐診,許多患者尤其是腦卒中患者慕名前來。
專家實地調研和評審匠心耕耘 載譽前行
上海市閔行區第十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主要傳承人申報工作啟動以來,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高度重視,將之作為“一把手”工程抓深抓細,扎實做好“腦梗古法診治術”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經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與閔行區文旅局走訪、挖掘、調研、甄選及專家評審等環節后,最終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這既是對醫院學科實力、技術水平的肯定與認可,同時也鞭策和激勵著醫院繼續做好“腦梗古法診治術”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工作,為助力中華傳統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更好地為患者謀求健康福祉!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