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主要因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和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成正比。為深入了解并宣傳中國非遺文化,2023年12月28日,“青春正風華,文化永傳承”實踐隊隊員來到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的大觀園進行實地實踐。
據悉,“濟南大觀園非遺傳承基地”于2023年3月4日正式入駐有著91年歷史的濟南大觀園,基地目前入駐的非遺項目有濟南微雕、橋氏木作技藝、喜面鼻煙、銀銅器皿制作技藝、內畫鼻煙壺、面塑、點茶、古琴修復制作、濟南老玩具、葫蘆烙畫、鳴蟲點藥、嘉禮、唐錦彩、核雕等十四個省級市級非遺傳承項目。該基地在保護非遺的同時做好文化技藝傳承,充分發揮老商圈的地域優勢,吸引全市、全省的非遺傳統文化愛好者前來觀光旅游、切磋技藝,通過文化與技藝不斷向省內外進行文化輸出。
隨后,隊員又來到了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并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非遺傳承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是工作站的理念,因為在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顧問張冰看來,非遺是一個文化現象的整體,它不僅體現在非遺商品上,更展現在可見、可參與的生活中。據了解,從今年2月初開始,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通過“非遺live場景直播室”用傳承人在線直播的方式開展工作。皮影戲、掐絲琺瑯、泰山剪紙、中國結藝等多門類非遺傳承人與觀眾線上交流。通過直播,觀眾可以從細節感受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手藝人的匠心和專注也在鏡頭下盡覽無余。區別于以往對各門類作品的了解,直播的方式既讓觀眾了解了傳承人的傳承過程,也全程觀看了相關創作保護非遺文化,傳承傳統精華,可全方位地揣摩一門非遺項目。這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已在非遺保護的過程中擦出絢爛的火花。
為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吁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保護非遺文化,不僅需要官方組織機構的大力支持,年輕血脈與青春活力的融入也尤為重要。身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保護非遺文化、傳承傳統精華重任在肩!
撰稿|張雪
“青春正風華,文化永傳承”實踐隊
指導老師|楊丹丹
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