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當代中國需要保護非遺,非遺所蘊含的民族審美、習慣、情感、意義體現著民族文化最深層的底蘊,對民族文化認同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非遺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活”文化中的創造與運用的文化鏈的脆弱性也在于此,后繼人才的傳承顯得極其重要。
然而,非遺傳承缺乏后繼人才的困境在當今中國非遺傳承中顯得尤為突出。
解決困境首先要找準原因,然后再對癥下藥,傳承后繼有人,非遺文化才能薪火相傳,綿延不盡。
非遺人才一事,我認為主要兩方面:人才來源;有了人才后,如何留住人才。人才匱乏,可以包含以下幾種原因:
1、信息時代缺乏宣傳,也就缺乏人才來源
二十一世紀,隨著全媒體的不斷發展,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再完全適用于今日。當數目龐大的信息充斥在網絡,非遺的空間遭到擠壓,也就越來越少的人才了解非遺,更不用談保護非遺。
互聯網給非遺傳承雖帶來了壓力,但實際蘊藏更多機遇。通過動畫《九色鹿》,游戲聯動曲《鴻音》,湖南衛視中秋之夜的“打鐵花”等,相關作品熱度高居不下,事實證明大眾對于非遺的接收程度很高。
通過各類平臺,進行直播、短視頻等創作進行對外輸出,有助于進行非遺宣傳,激發文化認同,并在廣闊的范圍內尋覓人才。
媒體融合帶來無邊界開放,產生了各式美學之變,宣傳人員還需學習媒體知識,用非遺與各式媒體聯動宣傳,促進人才來源與非遺傳承。
2、非遺傳承的學習成本與回饋不符
非遺本質上是技藝,以傳承人的時間、物質為支撐。非遺技藝傳承多為師徒制,制作費時費力,學徒想要系統的學習制作工藝,需要多達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學習才能出師,在這樣的時間成本之下,得到的回報卻入不敷出,熱愛也會磨損。
非遺要傳承,還要解決傳承人的生存問題,以最有效的方式來說就是追求文化產品的市場化、機械化。然而創新與機械復制又使非遺不可避免的面對非遺本身的靈韻與純正性和機械工業的泛濫之間的矛盾,技藝性的非遺保留著人們交流發展的對生命的知識和態度。
如何平衡非遺傳承人的付出成本與回饋,如何平衡非遺的意蘊與機械化的空泛,仍然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能夠兩全的路。
3、地方缺乏對非遺的正確認識與幫扶
所有的保護工作最終是要落實到政府去完成。所以政府是否能夠成為非遺保護的明白人,尤其是地方官員能否了解當地的文化寶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家底,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至關重要。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薄弱,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對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規劃犧牲文物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以收藏為標準的假傳承人掩蓋了真傳承人的現象仍然存在。
與此同時,還有有關非遺的相應的法律和制度還不健全,保障措施執行不力等問題,由此中國文化發展還需努力,政府還需加強自身建設。
4、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缺失
社會擁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才能產生具有凝聚力的強大磁場。時間不斷向前,非遺不斷在時間洪流中磨損,甚至有傳承人也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沒有價值,沒有地位。
沒有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沒有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最終無法進行到底。有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能形成上下合力,而不僅僅是政府和專家的事情。
當然,這依托于廣大群眾,也許我們從許許多多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堅持中收獲了感動,但是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文化自信與自覺不是件容易事,但不必過分悲觀,中國在不斷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已經在路上,當中國人民樹立起了文化自信與自覺,非遺傳承將不會再缺少傳承人。
5、總結
以上的原因的分析基本建立在人才質量良好的情況下,也許有偏頗,同時,人才與非遺本身也離不開關系,例如傳統手藝曲藝等門檻更高。
非遺傳承離不開人才支撐,如何擴大非遺影響力,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實踐和探索。非遺文化保護并非一朝一夕能促成,道阻且長,還需要代代人的共同努力。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