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和壯大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在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貢井區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短板。一是傳承人群青黃不接,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可能出現“人亡藝絕、人死歌絕”的現象。目前,貢井區非遺文化傳承人老齡化現象較為突出,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絕活瀕臨消亡。二是傳承人的社會認可度和社會地位不高。一方面從事非遺的傳承人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年輕人覺得從事這項工作成就感不足,不能很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放棄進入這個行業;另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對傳統文化缺乏感情,缺少認同感。這些因素凸顯出非遺技藝傳承和發展的矛盾,導致非遺人才出現了斷層,這種現象極有可能危及傳統非遺技藝的傳承。三是非遺保護的投入不大。目前,由于多種原因,非遺保護經費投入不多,對傳承人的經濟補助力度不強,非遺的普查、發掘、整理、評審、保護、利用等工作受到了一定制約。有的傳承項目因缺少資金支持而面臨斷層,許多民間老藝人生活窘迫,無法帶徒授藝,非遺的展示展演因缺少必要的經費保障而不能經常性開展等等,這些都是影響非遺傳承和保護的不利因素。四是針對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和發展的宣傳推介及社會的輿論引導力度不強。就貢井區而言,大多數群眾并不了解區內有些什么非遺?這些非遺有何價值?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究竟能帶來些什么?等等。而現實是,絕大多數人對非遺沒有概念,年輕一代不了解、不熟悉、不清楚非遺的現象較為嚴重,傳承保護利用就無從談起。
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對非遺專業人才的培養及保護。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必須組建一支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兼備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招攬人才時需要選擇具有專業知識背景并且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并組織定期的培訓,逐步建立起科學完善的人才招攬與培訓機制,為非遺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逐步將非遺人才往專業化、職業化上發展。
二是多渠道籌措非遺傳承經費。非遺傳承經費的短缺,是制約和阻礙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因素。增加非遺傳承經費,讓非遺項目有資金扶持,讓非遺傳承人有經費支持,對于非遺項目的保護和非遺傳承人開展工作都是一種鼓勵。一方面政府給予相應財政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非遺傳承的個體和有關單位、組織也可以通過尋求與企業合作、向社會大眾出售非遺產品、眾籌等多種渠道籌措非遺傳承活動經費,保證非遺傳承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
三是健全配套有效的非遺傳承獎懲機制。目前,在非遺保護傳承過程中缺乏配套有效的獎懲機制。對非遺傳承保護缺乏定期的評估檢測,包括傳承人的貢獻程度、傳承項目的保護實施情況等。獎懲機制的完善,一方面對積極參與保護傳承的代表性傳承人是一種鼓勵、支持;另一方面,及時發現保護傳承中的問題,對缺乏責任感和傳承使命的傳承人可酌情予以懲罰或者更換傳承人。
四是加大非遺傳承保護宣傳力度,增強非遺傳承保護意識。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特定節日,通過制作非遺宣傳版面、出版非遺宣傳書籍、拍攝刊播非遺傳承的短視頻、微視頻、抖音等方式,借助網絡媒體、微信平臺、抖音平臺等,開展“非遺進鄉村”“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進企業”“非遺進機關”等系列宣傳推介活動,從基層抓起、從娃娃抓起,進一步擴大非遺宣傳范圍,擴大非遺宣傳受眾人群,讓非遺保護意識根植在廣大群眾的心中。
五是打造非遺產業,開發非遺項目。要傳承傳播非遺資源,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產業化運作。非遺項目的開發應該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前提下,結合當前廣大群眾的喜好進行一定程度的技藝創新升級,增加群眾喜好,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和生命力。此外,政府對適合生產性開發的非遺項目,可以加大政策與資金的扶持力度。符合條件的地方,也可以通過建設非遺展覽區、非遺旅游景點等進行商業開發,在獲得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同時,促使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也讓非遺傳人能夠從中獲取收益,增強非遺傳承的吸引力。
舉報/反饋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