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8月23日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我省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五項行動”“五項行動”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利用,不斷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達99項。
法治保障引領行動。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我省近年來先后出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安徽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辦法》,編制《安徽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行動計劃》《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為全省非遺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名錄體系建設行動。我省深入整理挖掘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歷史、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將符合條件的非遺資源納入省、市、縣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予以保護。積極推薦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國家級代表性項目,認定公布五批省級非遺和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故宮博物院駐安徽黃山市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列入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
傳統工藝振興行動。我省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開發出一批手工精湛、面向大眾、具有非遺元素的傳統工藝品及衍生品。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建設故宮文創館徽派傳統工藝館,推出故宮屋脊獸書簽尺等“安徽品牌”文創產品200余種。探索“非遺+扶貧”模式,建立阜南縣天億黃崗柳編、萬家和柳編及潛山市王河舒席3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展示展演推廣行動。我省開展非遺進景區、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公共文化場館“五進”活動,舉辦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全省傳統戲劇扶持項目匯演、“非遺購物節”等展演展示活動,并組織非遺項目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產節、中國原生民歌節等活動,展示徽風皖韻的非遺魅力。
傳承人記錄提升行動。全省已完成47名國家級、10名省級非遺傳承人采集記錄。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黃山職業技術學院,舉辦手工紙制造技藝、茶葉制作技藝等培訓班,已培訓傳承人600余名。
目前,我省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國家級99項,省級479項,市、縣級5600余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19名,省級792名,市、縣級7100余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3個,省級非遺傳承基地(所)87個。(張理想)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