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三道茶:儀式感道盡人生百味
“今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包括白族三道茶茶俗。”在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白家大院,白族三道茶州級代表性傳承人董金香一邊向記者展示白族三道茶的現場制作,一邊分享了這個好消息。寓意人生哲理的白族三道茶歷史悠久,每一道制作步驟都充滿了儀式感。烘烤茶葉時要抖動一百次以上“苦茶”,要掌握好每一種原料燉煮時機的“甜茶”,要調配好麻、辣、甜、香各味的“回味茶”......作為第三代傳承人,白族三道茶的茶俗文化從小就融入了董金香的生活,她對三道茶的每一步制作技藝都了然于心。“我們一直都沒有制作成品產品,因為白族三道茶不僅僅是茶,它蘊含著文化和禮儀。只有現場制作的流程貫穿始終,才能感受到它的儀式感。”近年來,在我州文旅融合發展的浪潮中,傳統的白族三道茶茶俗也不斷創新,注入了新活力,深受年輕人喜歡。在白家大院里,董金香在白族三道茶制作的流程中加入了大本曲、白族調等元素,打包推向旅游市場。同時,讓游客參與互動,在炭火的溫暖中親手制作 “人生三道茶”,這一舉措備受歡迎。近年來,董金香每年在白族三道茶綜合傳習中心舉行3至4期培訓班,每期培訓人數15至20人,主要培訓三道茶現場制作、白族迎客調等。如今,董金香15歲的女兒也肩負起了第四代傳承人的責任,把白族三道茶帶進了校園。下關沱茶:每年出新品超過100個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還包括了黑茶制作技藝,這里面包括了下關沱茶制作技藝。準確稱取70克底茶、30克蓋茶,經茶甑蒸汽回軟,布袋揉茶定型,利用杠桿原理通過人的重量在壓茶凳上壓制,一坨100克“碗形”沱茶初步成型。在下關沱茶銀橋廠區,工人們為我們揭開了下關沱茶制作技藝的“神秘面紗”。下關沱茶集團公司生產技術總監蒲松濤介紹,公司還根據消費者的個性需求,通過不同茶葉的新拼配,每年出品新產品超過100個。在下關沱茶制作技藝非遺傳習中心,消費者還可以自己拼配一個茶、壓制一坨茶、品飲一杯茶,根據喜好親手制作專屬自己的沱茶。甲馬:傳統與現代交融打開新視界
走進位于大理市上關鎮的甲馬傳習所,一塊塊被墨汁浸染的甲馬板在燈光的照射下油黑發亮,或大或小的甲馬板整齊的掛滿了整面墻,目光一轉,又被另一面掛滿甲馬圖案的墻所吸引,這些甲馬板和甲馬圖案的創作者是甲馬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瑞龍。
甲馬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木刻版畫藝術,想要印刷一幅馬甲圖案,必須要先雕刻一塊甲馬板。選用合適的木材,先在紙上創作好圖案,再將紙反貼在木板上,等圖案清晰后便可用刻刀進行雕刻,最后將木板打磨處理,隨后用棕刷在甲馬板上刷好墨,就可以用紙或布等東西進行拓印,一幅甲馬就誕生了。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張瑞龍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新,賦予傳統甲馬新活力。“甲馬以前僅用于民間祈福,現在的用途比較廣,與生活更貼切。”張瑞龍說,從2017年開始,他將甲馬與現代生活結合,創新了百家姓、12生肖、大理景點等2000種甲馬圖案,開發了T恤、帆布包、手機殼、明信片、冰箱貼等甲馬文創產品。臨近年底,張瑞龍又開始為村民過年所需的門神、灶君、門聯等甲馬忙碌起來。他說,自己計劃利用自媒體開拓線上銷售渠道,讓甲馬走得更遠。瓦貓:融入生活,“守護”千家萬戶
大理許多地方建房都喜歡用瓦貓,大多都是傳統的青灰色或土陶色,放在屋頂上,守護家園。“瓦貓的鼻子是天賜母骨,寓意著要孝順父母;瓦貓的眼睛是‘日’和‘月’,代表日月同輝;瓦貓的牙齒有36顆,上3下6,寓意招財納福......”做了30多年的瓦貓的蘇龍祥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傳承人,他說,小小的一個瓦貓涵蓋著許多中華傳統美德,在他的記憶中,白族的老人就會用瓦貓來教育小孩做人做事。“現在的年輕人看到瓦貓,只認為它是一個好看的擺件。”近年來, 蘇龍祥創建了大理民俗文化(瓦貓)研究基地。為了讓瓦貓文化為更多的年輕人喜愛,蘇龍祥充分吸納了游客提出意見和想法,突破傳統的瓦貓造型,把瓦貓制作融入到首飾類、茶具類、裝飾類等領域,創新出300多種瓦貓款式,開辟了廣闊市場,也使瓦貓傳統文化得到延伸。同時,他還在基地設置了瓦貓制作體驗,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瓦貓制作,體驗瓦貓文化。蘇龍祥表示,下一步,一方面,他將致力于挖掘最原始、最傳統的瓦貓文化;另一方面,將不斷創新,讓瓦貓融入現代生活,繼續“守護”千家萬戶。記者 關友芳 文/圖
編輯:馬麗芳審核:蘇云慧終審:趙正琳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