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網訊(記者 王永剛 肖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全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讓云南各民族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fā)時代活力,綻放迷人光彩。
云南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經過漫長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包容互鑒,經濟相互依存,情感相互親近,為中華民族大家庭貢獻了絢爛多彩、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工程,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水平,推動非遺更好融入現(xiàn)代社會、體現(xiàn)當代價值,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不斷加大非遺立法保護的力度。在頒布實施《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印發(fā)《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基礎上,2022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高位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全面推進、走深走實。
非遺代表性名錄體系建設有突破性進展。2021年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云南省22個項目入選,涉及23個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入選數(shù)量位居全國第二,非遺代表性名錄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目前,我省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7項,涉及145個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其中傣族剪紙和格薩(斯)爾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省政府公布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41項,各州(市)政府公布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15項,各縣(市、區(qū))政府公布縣(市、區(qū))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766項。現(xiàn)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5人,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19人,州(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568人,縣(市、區(qū))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563人,項目及傳承人總數(shù)位居全國前列。公布了85個省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迪慶民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大理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入列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
非遺傳承傳播品牌化影響力日益擴大。我省建立國家級、省級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數(shù)據庫,強化數(shù)字化保護記錄。完成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資源的全面數(shù)字化記錄保存;開展7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隔年舉辦的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已舉辦12屆、云南省傳統(tǒng)戲劇曲藝匯演已舉辦2屆,形成了云南非遺傳播展示的特色和亮點。
深度推進非遺融合發(fā)展。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貢山縣和瀘水市設立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發(fā)揮非遺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作用;全省推出10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合理利用非遺資源推進旅游產品提質增效。通過挖掘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每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向全社會宣傳普及非遺知識、展示非遺保護傳承實踐的重要平臺,是全國人民共享非遺保護成果的重要節(jié)日。自2006年以來,云南已連續(xù)16年組織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對于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人民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連接現(xiàn)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口號是“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激發(fā)非遺活力 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鄉(xiāng)村振興 非遺同行”。活動期間,在嚴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礎上,省文化和旅游廳將圍繞組織舉辦形式多樣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除在主會場舉辦展演展示活動以外,還將組織舉辦“七彩云南·非遺購物節(jié)”線上活動,開展首屆“云南非遺伴手禮”評選以及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示活動,展示非遺的價值與魅力,反映非遺保護成果及非遺與現(xiàn)代生活相融相映的場景面貌。
(圖片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xiàn)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chuàng)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qū),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假期里,河南開封策劃推出了30余項文旅活動,展示北宋民俗,讓廣大游客過足文化癮。今年烏鎮(zhèn)香市在保留蠶仙巡游、蠶花廟會等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的同時,還推出了話劇體驗、雅集打卡等游客喜聞樂見的新活動。廣西玉林市玉州區(qū)鵬垌村的“三月三”民俗活動上,游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fā)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