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1月18日電 題:非遺“兔紙”迎新春剪出濃濃“年味”
中新網記者 于晶
奔跑的兔子,搭配上牡丹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兔”飛猛進。這幅圓形剪紙作品,在兔年新春來臨之際,祝福家家戶戶團團圓圓。
新年臨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伏兆娥創作了一系列兔年窗花作品,讓濃濃年味躍然紙上。1月18日,記者走進伏兆娥的工作室,感受傳統剪紙技藝的獨特魅力。
剪紙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人們在春節期間剪紙、貼窗花,以此寄托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愿望。
伏兆娥創作的《錢兔似錦》剪紙文創表情包?!∈茉L者供圖每年春節,伏兆娥都要創作一批新年剪紙作品。一手拿紅紙,一手握剪刀,紅紙翻飛中,剪刀開合間,栩栩如生的生肖兔便從紅紙上“跳”了出來。她的作品有活靈活現的玉兔送福、活潑可愛的兔年如意、吉祥如意的平安雙兔,配以禮花、祥云、銅錢等吉祥符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伏兆娥告訴記者,剪紙元素要來源于生活,剪紙作品要回歸于生活。在春節前夕設計幾幅生肖主題的剪紙,對她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過年的儀式,更是她幾十年來對春節傳統習俗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堅守。“過年剪紙,不僅僅是形式,更是一種文化,是中國人紅紅火火過年的象征,有了這個,才算是有年味?!?/p>
剪紙透出的“年味”是藝術的,更是情感的。在伏兆娥的記憶里,小時候過年的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貼窗花、福字、對聯、門神等等,其樂融融,年味兒十足。過去貼的窗花好多都是剪紙做的,再加上剪紙用的紙,也是紅色的,代表著我們大家的生活紅紅火火,我們的文化習俗也這樣一直傳承下去。
伏兆娥感慨道,隨著時代的進步,市面上銷售的剪紙窗花,都變成了機器印制,也更加精致,傳統民間藝術似乎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每逢過年,她仍舊會拿起剪刀和紅紙進行創作,在她看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民間傳統手藝中蘊藏的濃濃年味是無法被替代的。
談起自己的作品,伏兆娥激情澎湃,每一幅作品,她都能講出一段故事。以往的剪紙作品多是窗花為主,今年她持續創新,將剪紙元素與表情包結合在一起,創作出《錢兔似錦》剪紙文創表情包,打造國風回歸新概念,同時還創作了專屬運勢生肖牌、冰箱貼等文創作品,把傳統和時尚元素融合到一起,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剪紙、熱愛剪紙,讓剪紙藝術在年輕人眼中活起來。
伏兆娥創作兔年剪紙。 受訪者供圖“剪紙對于我來說是一種快樂,它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改變。”伏兆娥表示,每當自己的作品被別人喜歡時,她的內心便會感到無比的滿足和快樂。正是這份來自大家對于剪紙藝術的喜愛,給了伏兆娥將剪紙藝術發展并傳承下去的巨大動力。
根植于生活的剪紙技藝,憑著一把剪刀、一張紙片,讓十二生肖栩栩如生,花鳥蟲草造型別致,散發出傳統手工技藝的特有魅力,成為人們心中不可或缺的“味道”。(完)
上一篇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近日,在天津舉行的非遺市集上,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學會以時尚創意葉雕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絲。甚至這些年,他還不斷嘗試,將自己對天津的情懷融入葉雕。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