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1月18日電 題:非遺“兔紙”迎新春剪出濃濃“年味”
中新網記者 于晶
奔跑的兔子,搭配上牡丹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兔”飛猛進。這幅圓形剪紙作品,在兔年新春來臨之際,祝福家家戶戶團團圓圓。
新年臨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伏兆娥創作了一系列兔年窗花作品,讓濃濃年味躍然紙上。1月18日,記者走進伏兆娥的工作室,感受傳統剪紙技藝的獨特魅力。
剪紙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人們在春節期間剪紙、貼窗花,以此寄托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愿望。
伏兆娥創作的《錢兔似錦》剪紙文創表情包。 受訪者供圖每年春節,伏兆娥都要創作一批新年剪紙作品。一手拿紅紙,一手握剪刀,紅紙翻飛中,剪刀開合間,栩栩如生的生肖兔便從紅紙上“跳”了出來。她的作品有活靈活現的玉兔送福、活潑可愛的兔年如意、吉祥如意的平安雙兔,配以禮花、祥云、銅錢等吉祥符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伏兆娥告訴記者,剪紙元素要來源于生活,剪紙作品要回歸于生活。在春節前夕設計幾幅生肖主題的剪紙,對她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過年的儀式,更是她幾十年來對春節傳統習俗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堅守。“過年剪紙,不僅僅是形式,更是一種文化,是中國人紅紅火火過年的象征,有了這個,才算是有年味。”
剪紙透出的“年味”是藝術的,更是情感的。在伏兆娥的記憶里,小時候過年的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貼窗花、福字、對聯、門神等等,其樂融融,年味兒十足。過去貼的窗花好多都是剪紙做的,再加上剪紙用的紙,也是紅色的,代表著我們大家的生活紅紅火火,我們的文化習俗也這樣一直傳承下去。
伏兆娥感慨道,隨著時代的進步,市面上銷售的剪紙窗花,都變成了機器印制,也更加精致,傳統民間藝術似乎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每逢過年,她仍舊會拿起剪刀和紅紙進行創作,在她看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民間傳統手藝中蘊藏的濃濃年味是無法被替代的。
談起自己的作品,伏兆娥激情澎湃,每一幅作品,她都能講出一段故事。以往的剪紙作品多是窗花為主,今年她持續創新,將剪紙元素與表情包結合在一起,創作出《錢兔似錦》剪紙文創表情包,打造國風回歸新概念,同時還創作了專屬運勢生肖牌、冰箱貼等文創作品,把傳統和時尚元素融合到一起,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剪紙、熱愛剪紙,讓剪紙藝術在年輕人眼中活起來。
伏兆娥創作兔年剪紙。 受訪者供圖“剪紙對于我來說是一種快樂,它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改變。”伏兆娥表示,每當自己的作品被別人喜歡時,她的內心便會感到無比的滿足和快樂。正是這份來自大家對于剪紙藝術的喜愛,給了伏兆娥將剪紙藝術發展并傳承下去的巨大動力。
根植于生活的剪紙技藝,憑著一把剪刀、一張紙片,讓十二生肖栩栩如生,花鳥蟲草造型別致,散發出傳統手工技藝的特有魅力,成為人們心中不可或缺的“味道”。(完)
上一篇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
比賽將選出呼倫貝爾大草原市域公用的美食品牌,入選《2023呼倫貝爾美食地圖》,為市民和各地游客打造獨具風味的流動的美食盛宴。比賽現場,來自呼倫貝爾地區的大廚們紛紛帶著自己的拿手菜前來參賽,一道道融合著大草原與蒙古族特色氣息的美食為現場市民游
非遺傳承日在互動體驗中,游客們將觸摸千年的文化脈絡,在市集的煙火氣中續寫匠心故事。在享受娛樂休閑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在不同的院落中欣賞古琴、香文化和曹氏風箏展覽,充分體驗大觀園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個五一假期,來大觀園盡情享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