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西是個好地方——活力撫州】南豐傳承非遺文化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江西是個好地方——活力撫州】南豐傳承非遺文化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連日來,我縣各地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多種形式傳承傳統文化,從中汲取奮進力量,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日前,在縣附小的舞蹈房內,學員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南豐儺舞《我跟阿公學跳儺》的基本動作。
縣附小四年級4班學生吳晨宇說:“因為我覺得跳儺舞很有趣,跳起來也很有力度,可以鍛煉身體,也可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所以我才來參加這個儺舞興趣班的,還有就是我想讓儺舞發揚光大,不想讓更多人遺忘它。”
據了解,縣附小通過選招有學習儺舞興趣的學生成立"儺舞表演"社團,讓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南豐儺舞。社團建立以來,不僅經常開展校內演出,還多次受邀參加校外各級各類演出活動,這既為熱愛儺文化的孩子們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也切實提升了南豐儺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縣附小音樂老師邱傳芳說:“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對文化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那么作為儺文化特色學校,我們也是將儺舞文化融入到校園節目和教學課堂,讓學生在濃厚的儺文化氛圍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在興趣盎然的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實現了非遺保護與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機銜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接下來,我們將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不斷創新儺文化作品,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儺文化,加入到其中,讓南豐儺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我縣是遠近聞名的“中國儺舞之鄉”。南豐儺舞,俗稱“南豐跳儺”,因其動作簡樸、剛勁,極具原始舞蹈風格,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全縣共有儺班160多個,儺舞藝人2000多人。近年來,我縣通過夯實跳儺基地,激發儺舞藝人積極性,組織專家學者開展研究,舉辦跳儺展示活動等方式,使南豐儺舞得到較好地保護和傳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