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當下的中國,不少地方多措并舉,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保護和傳承中,為優秀傳統文化插上“活化”之翼,賦予其新的活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江西民間文藝:探尋文明之花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思想生活發生了重大改變,如何讓蘊含著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江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西華邦傳媒有限公司和百度百家號南昌中心聯合打造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匠技藝短視頻《贛鄱藝匠》。歷時半年之久篩選百位非遺傳承人,對各地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發掘和認識,通過鏡頭,結合生活場景,向大眾展現各種身懷絕技的民間匠人。
江西民間文藝: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贛鄱藝匠》中我們可以聽到悠揚的龍南山歌,可以欣賞到精美的夏布繡,能了解到優秀的瓷文化,還能看到儺面具、懷玉硯、剪紙、東固造像、連四紙、廬山篆刻等古法技藝。
此次拍攝采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匠人為主的敘事理念,以其生活為敘事脈絡,將古法技藝與現實生活相融合,這種故事化的敘述方式更能讓觀眾產生吸引力和代入感。脫離了傳統紀錄片的照本宣科和教育意義,《贛鄱藝匠》系列更注重的是視頻感染力和觀賞性,意在激發更多人的共鳴。
在視頻拍攝上,跟蹤拍攝的方式展現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實時記錄下匠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這種記錄手法更具有真實性和代表性;時長上,為了適應現在年輕人短、平、快的閱讀方式,每一個短片不超過五分鐘,這種短小精練的視頻更加考驗的編導團隊的拍攝方式,也更能吸引廣大群眾。
江西民間文藝:留住文化的根脈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的文化建設工程,且門類繁多,有民間音樂、舞蹈、文學、傳統戲曲、手工等,均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這些都是江西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不斷創造、不斷繁衍的生活智慧和結晶,也需要更多人來保護它、重視它、發展它,這樣非遺文化才能傳承,生生不息。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