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威涼州區非遺文化有“聲”有“色”
武威涼州區非遺文化有“聲”有“色”
涼州攻鼓子
截至2022年12月,武威市涼州區已公布6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9項、市級41項、區級11項;擁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10人,市區級傳承人121人。涼州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承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保護傳承機制,非遺保護名錄體系逐步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得到了有效保護,非遺傳承基地規模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步實現了創新發展。
目前,涼州區積極爭取國家級非遺項目涼州寶卷、瀕危劇種涼州半臺戲保護資金63.9萬元;申報2023年涼州攻鼓子專項保護資金72萬元。落實傳承人補助經費23.25萬元,為全區非遺保護工作注入了活力。累計培訓傳承人70多人次,進一步增強非遺傳承技藝,推動了非遺人才梯隊建設。開展搶救性保護,錄制賢孝藝人視頻專輯15小時。開展非遺資源普查,挖掘整理非遺線索20條,申報市級非遺項目18項,整理申報省級非遺頂目9項。完成非遺保護成果《涼州賢孝和涼州寶卷》書稿,已提交出版社審核出版。
策劃“守藝涼州”新春特別節目10期,全方位展示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涼州皮影戲等10位傳承人風采。利用“冬奧過大年 春綠玉門關”2022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平臺,推出非遺短視頻42期。涼州青銅器鑄造技藝、涼州臉譜、涼州結繩、涼州秸稈畫等6個項目受邀參加全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展演活動。組織涼州刻字、涼州秸稈畫等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參加“2022甘肅鄉村旅游樂享金秋推廣發布活動”“5·19”中國旅游日產品推介會等各類展示活動。組織涼州半臺戲開展公益性演出100余場,真正讓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景區、進企業,讓群眾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涼州賢孝自編唱段《涼州文化名城美名揚》入圍安徽省2022“界首杯”優秀曲藝作品。涼州區文化館編排的廣場舞《涼州攻鼓子》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雒煥素 文/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