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紫色的祥云,一個傳唱千年史詩的地方——在位于貴州省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的麻山地區,有一群苗族人在吟唱著口口相傳了上千年的《亞魯王》。這是一部苗族英雄史詩,清晰呈現了苗族這個古老民族的由來與變遷,見證了中華民族在上古時代互相交融的曲折過程。2009年被文化部列為中國文化的重大發現之一,并被列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重點項目。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稱為古代苗族百科全書。
2022年6月,紫云自治縣人民檢察院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工作中,發現“亞魯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宣傳、傳承和保護不到位的線索,立即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立案辦理。經走訪14名傳承人、到有關部門查閱相關資料,并實地查看非遺傳承和展示的場所,查明紫云自治縣作為“亞魯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核心區域,有30余名縣級傳承人近三年來未開展傳承活動和培養傳承人才,26個傳習基地未開展傳習活動,展示館未發揮宣傳功能,“亞魯王”展示館管理較差,這些問題致使“亞魯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宣傳受到影響,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實地走訪非遺傳習基地。
2022年8月,紫云自治縣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安順市亞魯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向負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亞魯王”實施有效保護、管理、傳承和利用的職責,避免出現因傳承缺失而影響非遺技藝的保護。行政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后高度重視,積極向黨委政府匯報,對縣級傳承人、傳承基地進行實地走訪調研,深入了解“亞魯王文化”傳承現狀。著力加強對傳習基地的指導、監督和管理,加大對傳承人的考評力度,先后組織26個“亞魯王”文化傳承基地集中開展為期10天的傳承,傳授、培訓80余人(次),與縣教育部門聯合組織“非遺進校園”活動10余場次,并積極爭取項目保護資金52.5萬元用于傳承保護、成果研究及國家級、省級、縣級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的補助等,鼓勵各級傳承人授徒傳藝。同時注重動態保護和靜態保存相結合,通過攝像、錄音等多渠道、多方式對呈現“亞魯王”文化的視頻、音頻、圖片等各類素材開展大量的調查、收集、整理和展示等工作。
2023年1月,作為“亞魯王”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陳興華,將一面載著“檢察公益暖民心,依法公正護非遺”的錦旗送到了紫云自治縣人民檢察院,短短十四個字承載了對檢察機關的誠摯感謝。
致謝送錦旗。
致謝送錦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一旦失傳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構建“檢察機關+行政機關+傳承人”聯動助力非遺文化保護的良好格局,培養全社會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讓“亞魯王文化”活起來、傳下去,對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文/圖 田向相、祁雷)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3、非物質性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性,是它與物質文化遺產質的區別之所在。5、它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9、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從公約規定的任何一類來看,都是極其豐富的。1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態,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