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賀新春到,劍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手工藝人施展技藝所長,創作了各類虎元素非遺作品,喜迎虎年。在彰顯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烘托出了濃濃的年味兒。
苗族剪紙俗稱“繡花紙”,為迎新年、賀新春,苗族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姜文英,把虎元素和苗族剪紙藝術相融合,只見指尖翻飛中,一幅幅喜慶祥和、靈動可愛的虎年賀歲主題剪紙作品躍然呈現。
苗族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姜文英:
這叫“吉祥虎”,這叫“幸福虎”,這叫“雞尾虎”。周圍這個“蝴蝶”代表我們現在的幸福的生活,這個圓代表我們現在團團圓圓,人民大團圓的幸福生活,中間這個就是老虎。
苗族剪紙的紋樣
多為動物、花卉和人物,
構圖飽滿、造型生動。
在苗族文化中,
除苗族剪紙外,
虎形圖騰還經常被融入到
苗族銀飾鍛造和孩童服飾刺繡中,
取意虎威震四方。
指尖生花、巧能生金。
如何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一直都是楊海彬最大的心愿。
在繡娘們精湛技藝的加持下,
他的錦繡事業如虎添翼,
如今已有80多位繡娘
和他達成長期合作,
她們的繡片已暢銷省內外。
苗族刺繡高級工藝師 貴州繡之魂民族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海彬:我希望在虎年設計出更多的新品,到農村帶動更多的婦女繡出更多精湛的作品,希望把這個指尖的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讓我們所有的繡娘都能夠增加收入。
據了解,苗族剪紙、苗繡、苗族服飾、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等,源遠流長,匠人們在這一描一剪、一針一線、一刀一刻中,憑著從祖輩傳習下來的技藝連通古今,可比做記錄苗族歷史和當地苗民生活風俗習慣的“無字史詩”。這幾項技藝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苗族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姜文英:我希望更多的人來傳承,我會毫不保留地把這個手藝傳遞給他們。因為我覺得我媽媽她們在那個年代都能堅持下來,我遇到這么好的時代,在鼓勵聲、贊揚聲當中,我何嘗不樂意去做技藝傳承這件事。
記者:姚婷 編輯:胡玥
責編:胡玥 編校:吳瑤 審發:孫志丹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課程以“非遺+夜校”的創新形式,吸引轄區十余名青年參與,在暮色與燈光的交織中,大家共同感受傳統工藝的匠心之美,領悟移風易俗的時代意義。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