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非遺里的中國》江蘇篇登陸CCTV-1,國家級非遺項目徐州香包再一次為全國觀眾展現它的精妙神奇與創新活力,徐州香包省級非遺傳承人王秀英老師、徐州香包區級非遺傳承人孫歌堯在中央電視臺建湖基地介紹了徐州香包歷史文化和制作工序。
在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淮劇小鎮,央視著名主持人撒貝寧,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以及影視演員楊童舒與王秀英和孫歌堯親切交談五一假期,徐州香包兩次驚艷亮相央視cctv-1!,聽她們講述徐州香包的歷史和制作技藝。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一針一線中,徐州香包 " 香 " 飄滿園。
5月2日晚八點,《非遺里的中國》江蘇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1首播,漫步山水庭園,一代代“守藝人”的匠心傳承、精心呵護、創新進取,讓傳統技藝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邂逅近30項極具江蘇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感受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南北交融和水韻吳風。
也是在5月2日,徐州香包區級非遺傳承人孫歌堯走進中央電視臺系列新媒體直播節目《非遺正年輕》,講述了徐州香包發展歷史、制作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孫歌堯現場與主持人馮碩、中國非遺館副館長王輝等進行了互動。
5月2日下午18:00,CCTV-1、央視頻《非遺里的中國——非遺正年輕》系列新媒體直播節目正式開始。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孫歌堯作為首位講述的傳承人,為央視著名主持人馮碩、張舒越,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王輝還有直播間的各位網友們介紹了徐州香包的歷史故事和制作技藝。
孫歌堯帶領王館長和兩位主持人現場體驗徐州香包“針棒香包”的制作技藝,一同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與時代創新。孫歌堯和奶奶的作品發掘了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有魅力,展現了非遺在新時代應用的無限可能。
香包又稱“香囊”“香纓”,俗稱“香布袋”“料布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徐州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香包工藝。徐州香包從造型上看,以新、奇、美、真為特色,形狀敦實淳樸,色彩對比強烈,立體造型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形狀有心形、圓形、菱形、元寶形、蝴蝶形、花瓶形(保平安)、水滴形、長方形、人物娃娃等。
傳承非遺文化 發揚匠人精神
為非遺傳承人們,點贊!
徐州廣電編輯 | 李勇良
一審| 姚亮 曹健
二審|朱宸昕
三審| 張清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