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甌窯青瓷,是我國最早的青瓷體系之一。瑞安陶山以甌窯文化展示與傳承為主題,打造甌窯古鎮項目,重建“龍窯”。目前“龍窯”的主體工程已完工,計劃于今年7、8月份投入使用,屆時,千年甌窯燒制技藝將展現在大家面前。
走進陶山鎮豐南村,一道長30米、寬3.2米、高地差8米的“龍窯”映入眼簾。該“龍窯”是陶山鎮甌窯古鎮一期工程的重要項目,于2020年開工建設,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整個窯是以傳統的龍窯形式去打造的,它跟陶山古代的窯是一樣的,再現千年甌窯燒制技藝。”甌窯非遺傳承人婁林峰說。
據介紹,“龍窯”又稱長窯,是一種半連續式陶瓷燒成窯,它依一定的坡度建設,以斜臥似龍而得名。“龍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以雜柴、松枝等植物為燃料,由于其獨特的氧化氣氛,所燒制的產品會有其他窯無法達成的釉色效果。同時,還具有裝燒面積大、產量高的特點,一次可以裝一萬來件碗。“我們從原材料的取材、練泥,到拉胚、練釉、燒制,還原了完整的甌窯產業鏈。我們預計在7、8月份舉行開燒龍窯第一窯的活動。”陶山鎮黨委委員陳雅潔說。
據了解,從2019年開始,陶山鎮以甌窯文化展示與傳承為主題,打造甌窯古鎮。該項目分兩期投入建設,一期總投資約1500萬元,項目包括龍窯、甌窯博物館、核心區美麗庭院等;二期總投資約3000萬元,項目主要包括鄭宅村美麗鄉村樣板村、山間露營基地、窯址公園等,計劃于2022年投入建設。
“我們甌窯古鎮一期項目已經完成了70%左右,預計在6月底、7月初能夠全部完成。一方面希望通過打造甌窯古鎮這個項目,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將非遺文化傳承下去。另一方面希望打造一個集‘產、學、研、游’于一體的古鎮體驗帶,讓我們周邊更多的農民,也能夠通過文旅產業實現第二次的創業。”陳雅潔說。
瑞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潘益慧 見習記者:李博
通訊員:黃慧婷
編輯:戴志勝
責編:張劍
上一篇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