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為進一步營造濃濃的節日氛圍,寶山區婦聯舉辦了一場“非遺”制作課程,讓居民在家門口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當非遺技藝遇上中秋佳節會碰撞出什么火花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昨天下午,非遺纏花中秋特別活動在寶山區楊行海尚名城居委會舉辦。據了解,此次授課的老師是上海市婦聯的十佳講師呂欣。為了貼合中秋主題,這次纏花的樣式選擇了桂花、兔子、珍珠等中秋元素。
呂老師細致地為大家講解非遺纏花的來源與制作流程,看著桌上的材料,大家躍躍欲試紛紛開始上手制作,剪樣片、纏鐵絲、粘花瓣……一起跟隨老師的制作流程仔細做著纏花。
參與活動的劉阿姨制作了半小時,一朵美麗的纏花綻放在她的指尖。她告訴記者:“這次活動以‘桂花’為主題,老師教我們做纏花,這朵‘桂花’為中秋節營造了一種別致的儀式感,我非常喜歡,準備送給女兒作為中秋節的特殊禮物。”
所謂纏花,就是用多色絲線在以紙板和銅絲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實物坯架上纏繞出鳥、獸、蟲、魚、花、果、漢字等美術品。纏花在不同地方的名字也不一樣,有春仔花、線花、繡線花、吉花等,用處不同時名稱也不同。它的主要原料是絲線、紙板和金屬絲,其中常用的金屬絲是鐵絲和銅絲。
纏花植根較深,據民間老藝人介紹,纏花源于明代,盛于清代,現存于民間的藏品多屬民國時期。解放后雖曾有纏花工藝流傳,但收集到藏品極少,所以說纏花也是一門珍稀的手工藝了。纏花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而精致,而且纏出來的作品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像是一件藝術品。
中秋節 · 慶團圓上海市婦聯巾幗團十佳講師呂欣表示:“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把傳統文化女紅技藝傳輸給大家,并把中秋的元素組合起來,讓大家想起兒時的記憶,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
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折桂”發間不僅寄托著節日的祝福,也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非遺技藝的“花香四溢”更是為中秋佳節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香氣。
記者:陸倩倩 袁國良
編輯:肖璐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非遺文化面塑中秋佳節來臨,羅季捏了這件《嫦娥奔月》慶賀,他說:這件面塑作品塑造了嫦娥奔向月亮時對人間的無限留念。洛神、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等,都是面塑常見的表現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