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紅河文旅,了解更多文旅資訊。
編者按: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和旅游市場的推動引導下,文旅融合激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新興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利用也為旅游業注入了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文化遺產旅游已然成為新的旅游熱點。同時,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利用的平衡越來越受到關注,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建立遺產保護標準和完善遺產保護管理,成為未來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標。
截至目前,紅河州共有各級非遺保護項目1144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項、省級65項、州級184項、縣級881項。為提高人民群眾對非遺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了解非遺豐富內涵,文旅頭條推出"紅河非遺"專題,弘揚“見人見物見生活”保護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展示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深層次的良好業態。
(滑動查看編者按)
紅河非遺系列稿件(八)
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樂作舞》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樂作舞》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哈尼族、彝族古老的民族民間傳統舞蹈。
《樂作舞》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紅河縣為代表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樂作”,彝族民間稱“載比”,哈尼族民間稱“哈塞塞”,又名“龍縱撮”。
《樂作舞》發源、發展、傳承的歷史已有1000余年,由十套舞步和兩套音樂旋律組成,分別為:勒國赫(玩耍調)、果呆赫(踩蕎調)、載則莫(攆調)、欠國等(斗腳)、參步弦(三步弦)、門送赫(找對象)、彥哼載(經線)、載擦莫(擦背)、龍徹果(游調)、阿谷埂赫(摸螺螄)、載否莫(翻身)、舍赫。跳《樂作舞》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的限制,舞前以“勒國赫”悠揚動聽的音樂和人聲為引子,相約人們來共舞,在“舍赫”和諧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
王里亮等一批哈尼族、彝族《樂作舞》傳承人曾多次到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進行民族文化學術交流,并得到了相關專家的一致好評。跳《樂作舞》有樂器伴奏或無樂器伴奏兩種表演形式,作為哈尼族、彝族人民娛樂、喜慶、喪葬祭祀等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樂作舞》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傳承性。
逢年過節、喜慶豐收、休閑娛樂、青年男女擇偶配婿都跳《樂作舞》。特別是紅河縣阿扎河鄉的哈尼族、彝族,每到十月年、六月年(矻扎扎節)、火把節等民族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一起跳《樂作舞》。
《樂作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瑰寶,它不僅是邊疆各民族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媒介,而且是邊疆各民族的團結友誼、和諧相處的精神紐帶,每當跳起《樂作舞》,人們都會情不自禁的進入“與自然同歡,與天地同樂”的忘我境界。
文字丨孫思漫
圖片 | 紅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編輯丨陶優
審核丨代基凱 陳大衡
運維 | 云南就愛去旅游文化傳媒
各位小伙伴,紅河文旅的投稿郵箱已經開通,歡迎各位讀者朋友積極來稿哦!
投稿郵箱 : hhlysck@163.com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