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過大年,少不了傳統文化營造的年味兒。大年初三,人們吃過了團圓飯、回了娘家,紛紛走上街頭,尋找年味。一大波的非遺體驗活動,讓市民和游客享受到了熱氣騰騰的文化大餐。
下午,老城區仁豐里熱鬧非凡。在這家昆曲非遺傳承基地,張春香老師在向市民、游客傳授技藝。
除了昆曲,仁豐里小劇場還安排了杖頭木偶表演、雕版“拓”福,以及手工編織的互動節目。
在現場,記者還遇到一群留守揚州過年的外地員工,他們在單位的組織下,也來體驗揚州的傳統文化。
邯鄲女:我是河北邯鄲的,過年沒有回去,有家的感覺,氛圍挺好的 ,有了年味。
撫順女:遼寧撫順的,氣氛很濃,我在家里也掛燈籠,就是有過年的 味道了。
在場的市民和游客都感慨,仁豐里街區雖然不大,但布置得紅紅火火,再加上特有的非遺文化,這年味,蹭的一下就上來了。
游客:一看就是張燈結彩的,有過年的味道。
市民:作為揚州人,我還學到了很多揚州的文化,我覺得挺好的。
老街巷煙火氣、文化味并存,我市的文博場館也打出了非遺文化的招牌,吸引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
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與南京市博物館聯合推出了“同生天地間--南京地區六朝時期動物題材文物展”;揚州雙博館則推出萌虎系列雕版印刷體驗。您瞧,輕輕一刷,一只可愛的小老虎就躍然紙上了。
小朋友:這個雕版很神奇,我印的時候它就到我紙上來了,這只小老虎很萌,我很喜歡。
還有傳統文化小課堂,孩子們學習、了解了揚州通草花技藝。
學生 尹智慧:我每次看古裝劇的時候,每個小女孩頭上都會帶著那些東西,今天我就懂得了它們原來是通草花制作成的,從唐代開始就有這種藝術了,我希望現在我能把通草花學會了,然后傳承下去。
據介紹,結合虎年生肖,揚州雙博館策劃了一系列非遺文化活動,有興趣的市民可以帶孩子前來體驗。
揚州博物館副館長 高榮:我們這個非遺活動是每天都有的,在后面的活動有制作有制作紙燈籠還有平安符的掛件,讓小朋友參加互動,把非遺帶回家。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