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5000年的古老文明,漫長的農耕文化歷史,以及56個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態,顯現了中華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許多種類或世界獨有,或世界第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特定民族或群體的審美個性和文化精神,從某種意義上,它的消亡意味著民族個性、民族特征的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口耳相傳,因而常常是轉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記錄手段和技術條件下,基本無法恢復或再生。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豐富,但也很脆弱。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面臨失傳危險;一些獨特的語言、文字和習俗迅速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人員短缺,出現斷層;如民間戲曲、戲劇在衰落,年畫、剪紙、皮影正在逐漸消失,許多傳統的民俗文化藝術如薩滿調、子弟書等已經絕滅,岔曲、古琴也瀕臨絕滅,剩下的摔跤、拉洋片、廟會等生存環境不容樂觀。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仍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力度不夠。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滯后,資金技術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缺乏正確的開發利用。3.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法律保護依據。4.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及人才的培養,傳承渠道不暢。
因此,采取合理的對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
1.加強立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我們必須加大對一些基本問題的深入研究,在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出相關的法律原則并通過立法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
2.提高全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古到今,從中國到國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及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人在這里面起一個主導作用,人的素質的高低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保護程度的高低。但就我國目前的國民素質來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提高全民素質這句話已經出現很多年了,但現在看來似乎作用不大。這當然是有原因的,筆者認為中國教育體制上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原因,很多學校不大注重學生傳統道德品質,民族意識的培養。相反外來文化在中國社會流傳開來,現在的學生流行的是過洋節日,對國外的東西十分推崇。當然,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能做的就是希望他們在接受外來文化時,不要忘記中國人自己的文化
3.切實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的目的,是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的、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揚。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地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產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有條不紊地做到全面普查,建立縣(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
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