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介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文化價值以及說明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來揭示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關鍵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保持和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是世界性研究的主題和熱點,也符合我國民族文化保護的政策主旨。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推進,世界的文化領域發生巨大的變化,孕育少數民族精神家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巨變中受到強烈的威脅,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加強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是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對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特征上更注重表現少數民族的特色與風格。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民族語言、服飾、飲食、風尚習俗以及民間儀式、節慶、競技活動;各種地方戲曲和相關的面具、道具以及服飾制作工藝;民族或民間音樂及樂器制作工藝;各種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傳統工藝、手工藝,如織染、刺繡、雕刻、陶藝、漆器、剪紙、年畫等等。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形態文化,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部分,它是由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和藝術實踐中長期積累培育出來的。民間的文學、戲曲、舞蹈、音樂、繪畫和工藝品創作均屬此類淺談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它通常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固定下來,傳于后世。另一類是行為文化,它是以民俗民風形式出現,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已形成定勢起居動作之中的民俗文化就屬于此類。
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少數民族的豐富壯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顯得更加絢麗多彩,成為世界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觀。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因為各自的生活環境、文化發展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氣候條件的不同孕育了不同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如北方草原地區、西部高原地區、東北森林地區的少數民族實行游牧或狩獵經濟,性格強悍、勇猛,體現出這些少數民族在同惡劣環境進行抗爭的歷程中形成了粗獷的文化特點;南方農耕世界的少數民族實行以種植業為主的經濟,性格細膩,體現出這些少數民族在定居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特別愛故土、愛家鄉的文化傳統;沿江、沿海、大湖地區的少數民族多以捕魚經濟為主,性格溫柔,體現了這些少數民族在風里來雨里去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特別能吃苦耐勞的文化傳統。各少數民族特色的多種多樣的文化遺產的同時存留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許多天才的藝術創造,無與倫比的藝術技巧,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能深深打動人類心靈、觸動人類情感。通過這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到當時的歷史事件、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習俗以及他們的思想感情、藝術創作方式、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大量的文化藝術創作原型和素材,可以為新的文藝創作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當代許多影視、小說、戲劇、舞蹈等優秀文藝作品就是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孕育出來的,很好地發揮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藝術價值。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僅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有審美價值,就連民族社會習俗、服飾織染、婚喪禮儀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審美藝術價值。
三、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各少數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淀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社會和諧價值是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價值目標。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和諧價值主要體現在:第一,社會要求每一個成員都變成其合格的個體,標準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會成員都掌握本社會的文化。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個體學習社會獨特的文化,接受、適應并在這種文化中成長發展的過程。個體接受了社會獨特的文化也就是對這個社會進行了價值認同,從而有效地融入社會而達到社會和諧。第二,在當今張揚個性的社會中,我們需要通過倡導傳統倫理道德,鼓勵向善的個人美德,而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就含有大量的傳統倫理道德資源。在保護、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選取、展示、宣揚其中的美好向善的倫理道德資源和內容將會極大地有益于我們當今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文化的國際交往有助于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對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同樣的功效。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交往作用,通過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推動國際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地區和諧穩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成為國家之間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橋梁,民族之間聯系溝通的紐帶。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