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楊昌芹在處理竹子。王長育 攝
(兩會人物)90后“竹編姑娘”楊昌芹:讓非遺“潮”起來給傳統一個未來
中新社貴州赤水3月1日電 題:90后“竹編姑娘”楊昌芹:讓非遺“潮”起來給傳統一個未來
作者 周燕玲 田婷婷 陳俁
“大家好,我是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也是赤水竹編非遺的第六代傳承人,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是漫山遍野的竹海……”站在貴州省赤水市的一片竹林中,楊昌芹拿出手機正在錄制Vlog向網友介紹家鄉的竹產業。
圖為楊昌芹在創作立體竹編。王長育 攝
身著中式旗袍的楊昌芹梳著長辮子,不時向網友展示身上的竹編耳環以及手提竹編包。作為赤水河畔的“竹編姑娘”,楊昌芹與竹為伴十余載,用她的話說,是竹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赤水是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擁有竹林面積132.8萬畝,有20萬人從事與竹相關的產業活動。作為一名“90后”竹編非遺傳承人,楊昌芹考慮得最多的是如何在傳統和現代審美之間找到平衡,讓傳統文化“老樹開新花”。
圖為楊昌芹制作的部分竹編產品。 受訪者供圖
竹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2021年中國竹編走紅海外,7000萬TikTok網友在線圍觀中國“功夫”。鍋刷、陽傘、竹柜……從簡易的日常用具到復雜的工程結構,從精巧的小物件到新穎的現代工藝品,竹編手藝人在TikTok上發布的制作視頻展示了竹編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大受好評。
“竹編技藝火到國外,證明這項傳統技藝很值得我繼續堅守下去。”楊昌芹說,一根竹子市場價最多值6元(人民幣,下同),但經過殺青、破篾、染色、拉絲、編織等工序后,制作成竹編工藝品,價值可攀升到幾百元。
為了讓非遺“潮”起來“活”在當下,楊昌芹先后到上海等地的美術院校進修學習,回來后將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能運用到立體精細竹編工藝編織當中,創新推出了竹編瓷器、竹編首飾、竹編禪意香爐等一系列竹編工藝品,很受市場青睞。
圖為楊昌芹制作的部分竹編產品。 受訪者供圖
2021年,楊昌芹的公司產值超過1000萬元,擁有34項注冊商標,12項發明專利。其公司還帶動當地100多名村民就業,幫助177戶570人增收。
圖為楊昌芹(中)在指導學員創作竹編。王長育 攝
2022年春節之后,楊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鎮創辦的非遺竹編產研學基地又熱鬧起來,百余名在基地就業的農村婦女紛紛復工返崗,全力投入竹編工藝品生產當中。楊昌芹也格外忙碌,不僅要對接銷售市場,還要對這些農村婦女進行編織技術指導。
從2012年至今,楊昌芹竹編技藝的培訓人群,涵蓋周邊的留守婦女、易地扶貧搬遷戶、殘疾人、學校學生等,年培訓人數達萬人,“隨著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往城市遷移,竹編技藝的傳承出現了嚴重的斷代現象。”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5年來,楊昌芹始終關注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產業發展的相關議題。2022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她將提出完善非遺技藝產學研基地,加強傳承與產業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建議。
圖為楊昌芹在展示用于竹編的竹絲。王長育 攝
楊昌芹認為,目前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技藝以及產品,沒有形成品牌并缺乏規模效應,要通過產業基地的建立,整合技術資源、完善培訓體系、打通產銷渠道,才能塑造文創品牌和開拓出市場,這樣非遺技藝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談及未來發展,楊昌芹始終堅信一句古話:“送黃金萬兩,不如送一技之長”。未來,她將在鄉村繼續做好竹“文章”,通過設計重新煥發傳統手工藝與自然材質相結合的獨特魅力。(完)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近日,在天津舉行的非遺市集上,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學會以時尚創意葉雕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絲。甚至這些年,他還不斷嘗試,將自己對天津的情懷融入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