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十大門類其中一類,擁有著極其龐大豐富的內容,然而在保護上卻顯得困難重重,許多“傳統音樂”本就是脫胎于人民的勞動生活中,依托于當地人的口口相傳,大多數甚至還是方言,沒有系統和譜系進行保存,有些非常可惜的已經無法再出現于人們的面前。
對非遺音樂的開發迫在眉睫。有人會認為,非遺音樂在現在的市場上不討喜,有與時俱進的流行音樂在,古老晦澀難懂的非遺音樂又有多少人愿意聽呢,其實不然!起源于明代的江蘇民歌《茉莉花》,到現在還是中國向外輸送傳統音樂的代表作,流行音樂一茬接著一茬過,但《茉莉花》卻是被刻在了基因里的經典之作。
音樂是活的,對于非遺音樂來說,開發就代表著保護和傳承。依舊以《茉莉花》為例,今天的《茉莉花》是從明代起,不斷融合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和民間習俗的結果,在歌詞和曲調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豐富和調整,并在各地方形成了多種不同版本,而經過現代開發過的版本,除了原來的吳語方言,還有爵士版、hi-pop版、合唱版、西洋室內樂隊伴奏版、西洋交響樂隊伴奏版等,正是如此,《茉莉花》才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和喜愛。
在非遺音樂的傳承和開發上,非遺景區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載體。非遺音樂本就是和當地的風土人情融為一體的,保護和傳承要相對容易得多。千年瑤寨在開發非遺節慶時,往往就伴隨著非遺音樂的傳承和開發,從大型路演同步網絡直播,到瑤族開耕節時舉辦“中國連南·檸檬世界音樂節”,再到重陽節時舉辦登高音樂節等,千年瑤寨利用非遺節慶與非遺文化的結合,為景區吸引了一大波游客。
與流行音樂結合也是非遺音樂開發的一種路徑,還是那句話,音樂是活的,其藝術表現形式的精華往往會轉嫁到新的藝術品種中,李玉剛的《貴妃醉酒》將傳統戲曲男旦的表演和演唱融入流行音樂中,大獲好評,帶火了這種既富古典神韻又具有現代氣質的新型藝術形態,使得許多音樂人在創作中會刻意地在歌曲中加入唱腔,誰知道現在的這種創新在幾百年后不會也成為傳統呢?!
近年來,各音樂平臺也將目光聚焦于非遺音樂,紛紛加大扶持的力度,酷狗音樂組織多次“非遺大師課”、“古韻古香非遺音樂會”,和汐音社攜手打造出大運河非遺文創大賽主題曲《千里長河》;十三月文化在戛納國際音樂博覽會上首發山東國家級非遺“即墨盲人大鼓書”的同名世界音樂專輯;抖音在“看見音樂計劃”中推出音樂專輯《國韻潮聲》……大眾尤其是現在年輕人是非常為我們的民族音樂而自豪并樂于去接受的。
數字+音樂的創新,也將非遺音樂的保護、傳承、創造帶到了另一條維度,跨越時空限制,將傳統非遺元素與現代潮流音樂元素結合,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貼合當下年輕人的品味喜好,更多創新的嘗試讓非遺音樂越來越進入到大眾的生活里,從生活中來,去往生活,這才是非遺音樂的正確打開方式。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