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蘇州姑蘇區非遺保護聯合會正式成立,并發布LOGO標識,該聯合會將為轄區非遺項目傳承人提供創意設計、互動交流、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服務。今后,姑蘇區非遺保護聯合會將深挖姑蘇非遺文化內涵,加強非遺品牌建設、創新非遺保護傳承機制、強力推進非遺文創研發工作。
作為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區位文化優勢,相繼出臺了《姑蘇區瀕危非遺項目保護辦法》、《姑蘇區非遺項目評審與管理辦法(修訂稿)》、《姑蘇區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保護管理辦法(修訂稿)》《姑蘇區非遺文化人才培育實施意見(試行)》等文件,加強對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保護和發展。
目前,姑蘇區非遺項目共100項,其中人類非遺代表作1項,國家級非遺2項,省級非遺8項,市級非遺19項,區級非遺70項。2021年5月,姑蘇區正式啟動非遺聯合會申報工作。該聯合會是公益性社會團體,設理事會,已吸納72名非遺從業人員,分為傳統手工技藝、傳統中醫藥、傳統餐飲制作、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織造服飾、傳統藝術表演、非遺文創七個組別,并邀請專家顧問10名,共同為姑蘇區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同時,成立大會上,姑蘇區非遺聯合會LOGO也正式亮相。該LOGO圖案以姑蘇非遺項目盤扣為外形,內里以紅邊框、黃花窗、綠結繩為基礎;圖案四瓣為蘇式花窗的形狀,四瓣花用黃色,代表了蘇州市花桂花,以三原色為主可以調配出來各種顏色,代表了姑蘇非遺三顏色,寓意包含各種工藝門類。值得一提的是,姑蘇區非遺聯合會對該LOGO的使用進行了版權申請,所有會員必須依法使用。
在非遺保護過程中,姑蘇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總方針,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持續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金字招牌,助力“一中心、兩高地、一典范”建設。
通訊員 楊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曉青
校對 王菲
來源:紫牛新聞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