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蘇州姑蘇區非遺保護聯合會正式成立,并發布LOGO標識,該聯合會將為轄區非遺項目傳承人提供創意設計、互動交流、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服務。今后,姑蘇區非遺保護聯合會將深挖姑蘇非遺文化內涵,加強非遺品牌建設、創新非遺保護傳承機制、強力推進非遺文創研發工作。
作為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區位文化優勢,相繼出臺了《姑蘇區瀕危非遺項目保護辦法》、《姑蘇區非遺項目評審與管理辦法(修訂稿)》、《姑蘇區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保護管理辦法(修訂稿)》《姑蘇區非遺文化人才培育實施意見(試行)》等文件,加強對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保護和發展。
目前,姑蘇區非遺項目共100項,其中人類非遺代表作1項,國家級非遺2項,省級非遺8項,市級非遺19項,區級非遺70項。2021年5月,姑蘇區正式啟動非遺聯合會申報工作。該聯合會是公益性社會團體,設理事會,已吸納72名非遺從業人員,分為傳統手工技藝、傳統中醫藥、傳統餐飲制作、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織造服飾、傳統藝術表演、非遺文創七個組別,并邀請專家顧問10名,共同為姑蘇區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同時,成立大會上,姑蘇區非遺聯合會LOGO也正式亮相。該LOGO圖案以姑蘇非遺項目盤扣為外形,內里以紅邊框、黃花窗、綠結繩為基礎;圖案四瓣為蘇式花窗的形狀,四瓣花用黃色,代表了蘇州市花桂花,以三原色為主可以調配出來各種顏色,代表了姑蘇非遺三顏色,寓意包含各種工藝門類。值得一提的是,姑蘇區非遺聯合會對該LOGO的使用進行了版權申請,所有會員必須依法使用。
在非遺保護過程中,姑蘇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總方針,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持續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金字招牌,助力“一中心、兩高地、一典范”建設。
通訊員 楊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曉青
校對 王菲
來源:紫牛新聞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