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連續第三年推出了“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
據報道,今年,文化和旅游部統籌各地,在春節期間組織開展非遺傳承實踐相關活動。初步統計,2000余項省級及以上與春節相關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按照傳統定期舉辦活動,全國各地將舉辦1.2萬余場線上線下非遺傳承實踐活動,共享文化建設成果,同過紅火中國新年。
非遺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鄉愁,涉及傳統技藝、民俗、曲藝、民間文學等方方面面,是世代相傳的智慧、經驗凝聚而成的核心工藝、技藝和藝術,充滿了人情味兒和煙火氣。春節,則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更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使兩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全,讓春節熱鬧一些、讓年味濃郁一些,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
近年來,我國積極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非遺保護傳承取得顯著成效。但不可否認,一些非遺項目、非遺產品,由于過于小眾化,難得被公眾所認識。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更多人“知道”。通過“文化進萬家”主題活動,讓非遺“遇上”春節,不僅能讓年味兒在非遺技藝中洋溢,也將使許多平時不被人熟知的非遺項目在萬眾矚目中亮相,讓更多人認識它們、了解它們,借此提升它們的知名度、生命力,使非遺文化在濃郁的年味兒中大放異彩。
辭舊迎新之際,將非遺這塊金字招牌融入傳統新春佳節,可謂絕佳的“雙贏”。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下一篇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2025年7月15日,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最后期限,韓國交出的30頁答辯材料根本堵不住剽竊的窟窿。導火索是中國甩出的137項鐵證,把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老底扒了個干凈。這事再次證明,文化主權不能靠偷,扎扎實實搞傳承才是正道。老祖宗的東西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