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巴蜀悠久文明,厚植文化傳承,涵養天府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近年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日漸活躍,傳承人群的精神風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狀態發生了積極變化,在經濟社會的快速變遷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面臨遭受沖擊、加速消失的現實威脅,也面臨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機遇。
揭牌,成立!
非遺教育體系逐步建立
11月19日下午,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揭牌儀式在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花源校區隆重舉行,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的成立,標志著非遺教育體系的逐步建立,將實現傳統技藝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促進文化傳承與保護。
據了解非遺文化“活態傳承” | 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為建設好非遺學院,認真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光榮任務,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在前期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成立非遺學院工作領導小組,進行選址及規劃設計,對接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成都文旅集團等調研非遺項目,創建第一個掛牌的大學生非遺社團,派出300余名師生服務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精心打造1400平方米的文創中心,開設茶藝、陶藝、木藝、蜀繡、漆器等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學習,為非遺學院的專業建設與學科構建奠定了基礎。
多項舉措出擊
落實落實再落實!
△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表演非遺文化節目
揭牌儀式上,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與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成都文旅集團基于各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文化旅游產業開發、職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本著“互惠、互利、穩定、恒久、高效、優質”的合作精神,結成深度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現場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各方一致表示將從技藝革新、路徑融合、人才培養、產品研發、業態孵化和產業賦能等方面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理念、方法和路徑問題,從而全面提升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水平。
△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與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成都文旅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 為校外實訓基地代表授牌
現場,成都非遺學院授予成都市漆器工藝廠等7家成都非物質文化企業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授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郝淑萍等7人為非遺學院首批客座教授。
今后,成都非遺學院將整合校內校外資源,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致力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非遺傳承人才,以現代化系統化的專業教育突破傳統非遺傳承的零散單一限制,探索非遺傳承與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建設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為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非遺文化“活態傳承”
多方發聲未來可期
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的揭牌成立,是恰逢其時,更是任重道遠!
在今年10月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聚焦了非遺傳承植入文化和旅游融合,推動建設成“非遺+文旅”的新場景,文旅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從量向質轉變的一個縮影,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相互支撐、優勢互補、協同共進,才能形成新的發展優勢、新的增長點,這為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繪出了發展藍圖。
△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四川省旅游學會會長 陳加林
非遺是文化遺產中最具有活力的,和旅游的融合是首當其沖。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四川省旅游學會會長陳加林在講話中表示,“我省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認識不斷提高,社會群體關注度熱潮高漲,讓非遺進課堂、進校園、進教材,是非遺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
△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 王 健
成都非遺學院的成立,創立了我市文化與教育融合的新模式。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王健對非遺學院提出了期望,“成都非遺學院要承擔起傳承城市文化的時代任務,堅持創新驅動,與非遺的行業企業緊密結合,在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方面主動擔當,主動落實,貫徹落實好成都市關于文化旅游建設的重大決策和部署。”
△ 中共新津縣委常委 張 艷
學校歷來就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中共新津縣委常委張艷在講話中提出,“成都非遺學院理應擔當起挖掘和傳承非遺的重任,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要變軟實力為硬支撐,推動非遺文創特色產業發展,為新津公園城市建設和全域旅游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余治平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余治平在揭牌儀式上表示,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將秉承活態傳承的理念,依托產教融合、資源共享,融入文化旅游產業生態圈,將校園傳承與社區傳承、景區傳承、園區傳承相結合,將繼承傳統和創新創造相結合。
“牢記保護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為成都培養出更多的非遺人才,打造具有天府特色、國內一流的非遺產學院。”余治平擲地有聲。
—END—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