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祖國同奮進】
講述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范周
非遺作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對于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不斷強化頂層設計,非遺保護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非遺保護體系日趨完善。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的要求?!丁笆奈濉狈俏镔|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系統部署了“十四五”時期非遺保護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十年來,我國加快完善非遺名錄制度,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通過設置“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遺保護意識。當前,我國以昆曲為代表的42項非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成為目前世界上擁有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
非遺保護服務國家戰略。從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的編制到《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的印發,非遺保護加快融入和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一系列國家戰略,非遺保護工作的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凸顯。
近年來,非遺不斷“破圈”,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實現保護創新。一方面,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另一方面,非遺與現代生活接軌,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非遺保護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共享保護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胺沁z+”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時也激發出無限的可能。“非遺+文創”“非遺+旅游”“非遺+教育”“非遺+直播”等模式的日趨成熟讓民眾真正成為非遺保護的主體。
數字技術和科技應用正全面改變著非遺保護的社會發展環境。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非遺保護的手段更加多樣,借勢挖掘數字化潛力,對于實現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讓公眾平等、直觀地感觸到非遺的文化內涵,而且能夠運用數字化方式加以保護,實現非遺的傳承與創新,展現非遺文化的生命力。
非遺保護的關鍵在于傳播,傳播是非遺保護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非遺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各種直播、博覽會、短視頻、主題活動等全媒體展示傳播平臺的搭建,廣泛聚合了各類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非遺的活化傳承不僅使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而且為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峰 倪浩強)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13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