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各個地方對文旅產業也越發重視,而各地如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深圳的大芬村、重慶的坦克庫……這樣的文創園、創意園、藝術園如雨后春筍般陸續興起,或大或小,無論知名度如何,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個,那么揚州的“798”、“田子坊”又在哪里呢?一定非486莫屬。
揚州的486與北京的798一樣,都是一座城市具有標志性的文化符號,這是揚州非特質文化集中展示園區,里面有數十種揚州當地的文化傳承。在渝帆前面的文章中,陸續介紹了揚州486里面的揚繡、亂針繡、堆錦、通草花、牙刻等工藝,今天咱們既然來聊聊這里的揚州剪紙。
剪紙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歷史,揚州是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代時,揚州剪紙報春已成風俗;宋代時,揚州貢紙大量生產,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明清時期,揚州剪紙結合揚州刺繡,形成“揚州花樣”。民國以后雖戰亂不止,但揚州剪紙仍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后,揚州剪紙更有長足的發展。揚州剪紙主要分布在揚州及周邊地區。
揚州剪紙是南方剪紙的代表,據說最早的時候,并不是作為藝術品而存在,而是作為花樣提供給婦女繡花之用,其中有鞋花、枕花、肚兜花、門簾花等裝飾性比較強的實用品。后來經過歷史的演變,剪紙從最早的實用裝飾過渡到目前的欣賞藝術。
據同行的當地朋友介紹,揚州剪紙的特點是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致,形象夸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紙感”和藝術魅力,為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其用紙以安徽手抄宣為主,厚薄適中,無色染,質地平整。
而且,江蘇揚州剪紙的題材廣泛,有人物花卉、奇山異景、鳥獸蟲魚、名勝古跡等,尤以四時花卉見長。其特點是以畫為稿,構圖簡練、線條圓滑、顯得清秀而挺拔,給人以厚實完整之感。具有優美、清秀、細致、玲瓏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
在揚州486非遺園區的剪紙工作室內,我們遇到了當地的一位剪紙傳人,只見他剪刀上下翻飛、動作熟練的剪著一幅花卉。
她告訴我們,揚州剪紙的技藝要領主要有五個要訣,分別是:圓如秋月、線如胡須、尖如麥芒、缺如鋸齒與方如青磚。風格特征可概括為“秀、靈、雅”,即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致,形象夸張簡潔,技法求變求新。揚州剪紙多用鏤空的技法,玲瓏剔透,且簡潔和夸張相得益彰。各種技法的巧妙運用,形成了揚州剪紙特有的“剪味紙感”的藝術魅力。
在486的剪紙工作室內,我們看到多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秀芳大師的佳作(2006年5月20日,揚州剪紙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均極為精美,尤其是《八鳳》、《八龍》兩幅作品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細細觀之,她的作品線條均勻、纖細柔美,動物的神態也栩栩如生,十分逼真,甚至連毛發都表現得極好,同行者無不衷心贊嘆。
昨天(1月15日)上午10點,?“青出于藍——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在市圖書館四樓藝術展廳開幕,展出了一百余件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期將持續至1月24日,有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可前往一睹景德鎮瓷器藝術風采。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