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和發揚古琴文化,促進非遺古琴的推廣力度,國慶放假期間,由浦陽街道和月泉琴社共同舉辦的“省運伴我行,非遺進社區”公益培訓班正式開課。
本次古琴進社區公益培訓活動面向全縣10-70歲古琴愛好者進行免費教學。由非遺古琴傳承人、高級講師,國家三級演奏員錢美紅主講,古琴制作非遺傳承人斯琴老師輔助。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3000年以上歷史,相傳為伏羲所創。”課堂上,兩位老師深入淺出地向學員們講解了古琴的起源、形制、彈奏指法、記譜法、文化意義等知識,帶領大家走進古琴的世界。隨后,錢美紅老師深情獨奏了一段古琴曲,清晰明了地示范了古琴中托、抹、剔、勾、摘、打、撫弦等指法彈奏要領,讓學員聽得如癡如醉,意猶未盡。錢美紅老師還與學生合奏了入門曲《滄海一聲笑》、《彩云追月》,加深大家對古琴的體驗感。龍峰小學學生黃梓軒說:“通過老師的授課,我學到了很多,了解了琴聲、音律的優美,還加深了對非遺文化的了解,以后有時間,我一定要把古琴學好,并把它傳承下去。”
“在古琴傳播之路上能與居民教學相長,日益精進,是我最開心的事情,這次我們舉辦這個公益活動,希望有更多人來接觸、了解古琴文化,祝愿更多愛琴之人得遇知音,有所增益。”月泉琴社負責人斯聞老師由衷地說道。
古琴承載著中國傳統樂器的深遠文化,那是一種跨越時間和歲月的珍貴禮物,遇之不忘,久久念之。據了解,這次古琴公益班共分2期,30個課時,其中,10月1-7號為首期,10月9-16日為第二期,分白天班和晚上班授課,學員可根據自身情況自由切換時間學習,讓更多的居民感受到古琴文化的魅力。(藍媒聯盟·浦江縣融媒體中心)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3、非物質性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性,是它與物質文化遺產質的區別之所在。5、它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9、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從公約規定的任何一類來看,都是極其豐富的。1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態,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