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范金蓮(右五)在給“非遺”文化愛好者講解白月餅的制作技藝。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克文 攝
廣西新聞網宜州8月30日訊(通訊員 韋克文 李秋燕) 近日,在河池市宜州區懷遠古鎮,自治區級非遺文化——中秋祭月文化傳承人范金蓮給“非遺”文化愛好者現場講解古鎮白月餅的制作技藝。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宜州區劉三姐文化傳承中心組織開展“非遺”文化宣傳進社區活動,讓“非遺”文化愛好者和社區居民切身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魅力,也為中秋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
圖為范金蓮(中)在給“非遺”文化愛好者講解白月餅的制作技藝。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克文 攝
近年來宜州區:“非遺”宣傳進社區 傳統文化有傳承,宜州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和文化發展綱要,依法對轄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全面、系統和科學保護。目前,廣西宜州劉三姐歌謠已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名錄;宜州漁鼓、德勝紅蘭酒傳統釀造技藝、懷遠八寶飯制作技藝、宜州彩調、壯族做社、宜州祭月習俗、宜州貓獅等7項被列為自治區級保護名錄。該區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4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80人。
圖為范金蓮(右二)在給“非遺”文化愛好者講解白月餅的制作技藝。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克文 攝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