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非遺傳統美術英山纏花壁掛裝飾產品研發 項目結題報告 * 項目成員基本情況 項目組成員:韓芒芒、胡美玲、張嬌、朱順祥 指導老師:王勇剛 一級講師,其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方向。發表學術論文、作品20余篇次,作品多次在省部級展覽競賽中獲獎,多件作品被社會采用,擁有兩個著作權證和一個外觀專利權證。 項目主持人:金祥、區德華 美術學院2012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 項目的研究背景、目的與意義 本項目依托湖北非遺傳統美術——英山纏花資源傳承機制,通過對現有英山纏花傳統美術的內容、形式、工藝了解和掌握,傳承纏花傳統美術的表現類容、表現形式和手工技藝。依托高校工藝美術研發力量內容完整課件湖北非遺傳統美術纏花結題報告.ppt 11頁,提升英山地區纏花非遺傳統美術的生命力,促進非遺英山纏花文化的影響力,擴大傳統美術的運用面。為高校美術學生創新訓練模式和大學生創業實踐模式提供參考,同時在所學專業領域得到延展。通過項目研究,培養成員自身團隊意識、創新意識、創業意識和提高自身定向研究、組織能力。 英山纏花傳承人:陳廣英女士及其作品 項目實施過程的人員工作分配和完成情況 項目主持人負責制定項目工作計劃,組織項目活動的開展: ①對非遺英山纏花傳統美術的文史資料、圖片資料收集整理。
調研傳承現狀,發展現狀及應用現狀等,組織成員分析會。 ②組織團隊成員與導師探討非遺英山纏花傳統美術特色及現代應用相關內容。探討了纏花工藝與中國工筆花鳥畫的結合創新模式;探討了纏花圖式語言與海報招貼設計作品的結合問題;探討了纏花圖式語言在墻繪藝術中的應用等問題。 ③依托壁掛裝飾產品項目研發,結合本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色,完善研究類容,探索表現形式。 項目組成員練習作品 插花練習作品 纏花飾品練習 項目實施過程的人員工作分配和完成情況 項目成員積極參與項目調研、項目討論、研究方向制定、項目實踐等環節: ①圍繞項目內容,對英山纏花工藝進行了實踐和技能探索,嘗試性的與中國工筆花鳥畫圖式語言相結合,探索新纏花壁掛飾品。由于部分技術、材料問題,未成形成熟作品。 ②圍繞項目內容,將英山纏花圖式語言用于主題性海報設計,探索其在宣傳品中的價值體現。部分作品組織了參賽并獲獎。 ③圍繞項目內容,結合專業特色在環境設計領域做出探索。部分作品組織了參賽并獲獎,部分成員方案得到社會采用。 項目實施過程收獲和體會 通過項目立項和項目實施,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的團隊成員較為深入的領會了“湖北省非遺英山纏花傳統美術”的魅力;通過項目研究感受到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及超時代的技藝;通過項目延展研究,傳統藝術在當下裝飾美學中依然適用;通過創新實驗和實踐應用,傳統藝術是我們創新藝術產品的根基。
通過項目研究我們不僅學習到了纏花傳統美術技藝,還為我們的專業創新和就業打開了思路,團隊意識和創新意識大大增強。作為學生創新研究團隊,我們還存在技能不嫻熟、創新理想化、案例實施不規范、對外銜接不足、作品不成熟、投入創新研究時間少等缺點,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以后努力克服內在困難,完善外圍環境,不斷充實自我。 臨摹作品局部 項目成果展示: 區德華、金祥、韓芒芒、胡美玲、張嬌5幅作品在湖北省教育廳主辦的“教育廳湖北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節優秀美術作品評選”活動中獲入選獎; 金祥 在擴展2013年《民族藝術研究》期刊上發表美術作品 文化廳主辦的“2014湖北高校第六屆美術與設計大展”中分獲銅獎和入選獎 項目成果展示: *
一、雙節同樂:粽香童趣,活力滿溢這場“雙節同樂”活動,不僅讓居民在包粽子、編彩繩中重溫文化根脈,更通過爆米花的甜香、氣球的繽紛、童聲的清澈,構筑起代際共享的歡樂記憶。
昨天(1月15日)上午10點,?“青出于藍——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在市圖書館四樓藝術展廳開幕,展出了一百余件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期將持續至1月24日,有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可前往一睹景德鎮瓷器藝術風采。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而今年的春節,我特意“尋找”著非遺蹤跡,與它快快地見面,看看它到底長啥樣。大年三十的春晚上,當李子柒小姐姐穿著璀璨的非遺服裝登上舞臺時,我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我看到攤位旁的介紹,原來剪紙也是“非遺”的一種,它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