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才能真正煥發生機
“南溟吉貝——黎錦主題非遺服飾秀”“織山繡水——苗族織染繡主題非遺服飾秀”“錦衣御裳——宋錦主題非遺服飾秀”“點染華章——影視劇主題非遺服飾秀”……隨著模特的依次展示,由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現代服飾設計巧妙融合的眾多華服,令觀眾眼前一亮……3月14日至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聯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等單位共同舉辦的“錦繡中華——202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古城精彩呈現,傳統非遺與現代時尚碰撞出了閃亮的火花。如何讓非遺煥發生機,并融入現代生活,也成為該系列活動中“振興傳統工藝學術論壇——‘錦繡中華衣被天下’專題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熱議的話題。
與會專家認為,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中國傳統工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世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理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傳承和振興傳統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和實現途徑。大家認為,將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非遺才能真正煥發生機。
“說到遺產,我們總和過去相聯系,認為這是昨天的事,然而它要延續就必須得適合今天的生活。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就是我們的生活,這才是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劉魁立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重視當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成為我們今天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應該有所普及、有所發展,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在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看來,對于非遺既要傳承保護好,也要創新發展好。他認為,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并不矛盾,“非遺不能總是活在過去。比如說,傳統的宋錦是非常古樸、典雅、精致的,但是如果放到當下直接來用,未必有人買。因而,在把宋錦的織造技藝很好地保護下來的同時,還要讓它吻合當下的時尚潮流,能夠觸動人們的消費心理,如此才能真正讓它活起來。”“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把傳統非遺進行創新,進入當下,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使用。 ”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薇看來,非遺當隨時代,融入當下生活,未來傳統的服飾要更加生活化,讓更多人看到、穿到、買到。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長項兆倫認為,民族文化在轉化創新中要注重其實用性和保持傳統印記,要注重傳統印記與當代生活相結合,與當代的審美相融合,讓傳統的成為時尚的,時尚的又有傳統的,可以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提高民眾對其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還是要以物的形態來呈現,而這種物的形態背后則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包括我們的哲學思維、美學思維。”北京服裝學院教授郭瑞萍說。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超德則認為,從設計的角度來說,每個國家的設計品牌都會彰顯其自身的美學,我們的設計師也要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現代設計轉換,進而上升為一種呈現國家美學的品牌。“要在非遺當中尋找我們的文化DNA,展現中國當下審美的狀態,彰顯文化自信,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李薇說。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潔認為,非遺服飾需要一種更國際化的傳播方式,即包括商業的一種邏輯,讓它能夠真正去貼近我們的這個時代的需求、這個時代的審美。廣州工業大學教授、嶺南絲綢藝術博物館館長屈汀南則認為,非遺也好、品牌也好,都需要行業和產業的鏈接,否則保護傳承就是一種小眾的研究。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表示,紡織非遺在傳承過程當中,需要有新的動能,要有資本和科技的投入,這樣才能跟上整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在他看來,沒有經濟價值,文化價值難以得到真正的實現,紡織非遺的傳承就會受到阻礙。因而,紡織非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建立市場渠道,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提高紡織非遺在時裝周等活動中的商業轉化率,也可以在藝術品拍賣、電商平臺等方面進行積極嘗試。
作者:王春梅
來源: 《中國藝術報》
上一篇
下一篇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