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了2023年的春晚嗎?不得不說,總導演于蕾不愧是《國家寶藏》的導演,不僅節目精彩紛呈(個別語言類節目除外),而且文化韻味十足。
于蕾導演擅長用現代手段呈現優秀傳統文化,她執導的2023年的春晚,將許多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讓大家觀看晚會節目之余,也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2023年的春晚以花為主題,這是因為“花”“華”同源的考古研究發現。
而節目方面,除了傳統的武術表演、戲曲元素,還展現了福建南音、中幡,和踩高蹺等,這些都是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
就連大家日常熟悉的顏色,也被演繹成精彩節目。可以說,2023年的春晚,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也是一頓文化大餐。
以《龍躍神州》的中幡為例,前面也說了,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起源于唐、宋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們民間藝術的珍貴遺產。
幡是旗的一種,根據尺寸,可分為碩幡、中幡和小幡。碩幡一般比較重也比較高,達到12米以上;小幡則只有3-4米,一般是在劇場、茶館這些空間不大的地方耍弄。
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因為大小適宜,所以耍的人最多,導致很多人說起耍幡,習慣說“耍中幡”。
中幡起初用于皇家儀仗、軍隊指揮等,后來傳入民間,演變成民間廟會中的傳統表演節目。
可中幡不僅是傳統娛樂項目和體育項目,也是一項雜技。
在中幡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或用額頭頂幡,或像托塔那樣托著中幡,或像節目中那樣輪流用腳背頂幡,等等,但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
而且表演者可謂是驚險動作連連,卻能做到穩、準、快。這需要中幡表演者具備膽量、力量和技巧,據說中幡表演者還要文武兼備,甚至有中國式摔跤、氣功等技藝的基礎。
可能也因為入門門檻太高了,導致現在耍中幡的人,并沒那么多(而且很多人家里也不好收納中幡)。
中幡根據表演人數,可分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練。月小牙覺得,春晚節目《龍躍神州》應該屬于集體練。
國內有不少地區的中幡表演頗具名氣,比如河北石家莊正定縣、河北廊坊香河縣、福建省建甌市(建甌挑幡)。
(鼓浪嶼的鄭成功像)其中建甌挑幡還和鄭成功有關。據說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把將士帶回的軍旗捆在長竹竿頭揮舞,以表達對壯烈捐軀弟兄的懷念。
從此,軍中每年均以此禮節告慰英烈,相沿成習,世代傳承,逐漸演化成建甌民間特有的挑幡習俗。
至于譚維維參演的《百鳥歸巢》節目,節目的主題是福建南音,這也是一項非遺名錄的文化,已經具有千年歷史了。
福建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于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音樂。
福建南音不僅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內容之一。
可以說,2023年春晚中那些涉及傳統文化的節目,背后都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值得我們大家去了解和學習。
感謝于蕾的這場春晚,不管你是否喜歡,至少這屆春晚非常用心地借助節目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而且不少是多數人平時很少關注的文化內容。
我們都知道我國是文化大國,但遺憾的是,在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前,許多人可能了解得并不多。提起傳統文化,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戲曲、麻將、書法等常見的文化類型。
但這些只是我們泱泱中華廣博文化中的滄海一粟,還有更多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去了解和發揚。
(導演于蕾)真心期待有更多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也希望多一些,再多一些的中華優秀文化能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悉。
我是元氣女文青月小牙,做娛評中的泥石流。原創不易,侵權必究。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你怎么看2023年的春晚呢?
一、雙節同樂:粽香童趣,活力滿溢這場“雙節同樂”活動,不僅讓居民在包粽子、編彩繩中重溫文化根脈,更通過爆米花的甜香、氣球的繽紛、童聲的清澈,構筑起代際共享的歡樂記憶。
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