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桌上的本幫菜,窗戶上張貼的窗花,桌案上亭亭玉立的水仙花,社區鑼鼓喧天的手獅舞表演,在夜間“綻放”的彩燈……
即使城市發展越來越快,大街小巷的很多細節中,仍然感受到屬于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年味。這些習俗,已經成為我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值此新春佳節,一起了解那些專屬于上海的非遺文化→
本幫菜美味慶團圓
本幫菜是上海菜的別稱,有近150年的發展歷史,在汲取了徽菜、淮揚菜、蘇錫菜、粵菜等其他幫派菜系的長處后,又結合市民口味逐步改良而成。
本幫菜烹飪技藝于2014年11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崇明水仙帶祥運
水仙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也是春節傳統時令花卉,有吉祥與美好的寓意。
崇明是水仙產地之一,水仙栽培在崇明有近百年的歷史。2018年11月,“崇明水仙傳統栽培技藝”被列入第六批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崇明水仙也是上海唯一獲評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原產地標志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雙地理標志”的特色花卉。
獅舞成群迎財神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獅子象征祥瑞,有辟邪之意。
馬橋手獅舞盛行于清代,繁榮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手獅舞的表演依舊是歲時節令的習俗舞蹈。
目前全國各地有十多種形態不一的傳統手獅舞,唯有馬橋手獅舞于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彩燈“活”起來
華燈初上,寶山區羅店古鎮,臨街的花神廣場喧鬧起來。標注著“天宮”字樣的燈屋奪目耀人。新春佳節,一年一度的羅店燈會開啟,將持續至正月十五元宵節。
羅店彩燈,早在2007年就入選了首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讓非遺“活”起來,市、區相關各方不遺余力。一方面,向外借力,做精做細“非遺品牌”;另一方面,向內挖潛,讓古鎮旅游、非遺技藝互為“引流”。
近年來,羅店彩燈一再創新,既保留了羅店彩燈形制,加入了本地的民俗畫,也借助工業技藝制成了更為大型的彩燈。同時,羅店彩燈傳承人踴躍參與各類研討會,在與行家里手碰撞出羅店彩燈的突圍之路,為羅店彩燈“走出去”開拓新的市場。
圖文轉載來源:上海大調研(綜合自:上觀新聞 文匯報 閔行區 寶山區 崇明區)
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老香齋產品其中,來自寶山區的非遺項目老香齋茶點制作技藝,帶著LASER&MANTA聯名禮盒亮相“上海非遺客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尋蹤海派·覓影非遺》老香齋黃油蛋卷圖《尋蹤海派·覓影非遺》卡牌“上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日前發布“第一批上海市非遺傳承人社區傳承工作室”名單。華興富:1946年生,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撕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第六屆上海(冬季)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即將在上海展覽中心拉開帷幕,記者得悉,本屆展覽會現場將展出傳承千年的皇家工藝展品——花絲鑲嵌。近兩年來“東方元素”、“中國風”的興盛,為花絲鑲嵌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無論從收藏還是配飾都有著豐厚的價值。
10月1日至8日,“2020天地世界音樂節”薈萃國內頂尖非遺音樂大師,引入“國潮”音樂元素,從上海輻射全國,文商結合為受眾帶來高品質藝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