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平淡是真。然而,真正的平淡,并非是讓人無欲無求、每天青菜豆腐的苦度流年,而是一種心靈上的寧靜。正如一對心心相印的愛人,從相識、相知,在相互了解中共度余生,守著時光,安于歲月,這種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生命的真諦。
唐時,酒中寫詩,豪邁壯闊;宋時,茶中填詞,婉約細膩。酒和茶,是一個符號,也是一種情懷。每個工藝師都是感性的,他們欣賞一切美好事物的存在,他們向往著唐宋的盛景,他們心中承載著日月。有人喜歡盛唐的熱情奔放,而我,卻獨獨欣賞于兩宋的煙雨平常。
如果說盛唐是一位風華正茂、熱血豪放的青年;那兩宋,大抵是一位閱盡繁華后,歸于田園之樂的老翁。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茶田園。千帆過盡,方知平淡是真。就如人生,經歷世事后,才會心如止水。
閱盡千帆后,方能返璞歸真。
兩宋,是茶人藏在靈魂深處的情懷。喜歡茶道的茶客,一般都有著一顆甘于平常的心。正如當代建盞名家,非遺文化傳承人陳祥松,年紀輕輕,便已經養成了一副老僧的心性,在自己的世界中守著孤獨,尋著夢想,為了燒出一尊完美的建盞,躬身泥土窯火中,把最好的青春,獻給了心中的摯愛!
“我出生在福州,天津大學畢業后,看到武夷茗茶聞名遐邇,營銷武夷巖茶十分熱門,便到武夷山做起了茶業生意。上世紀九十年代,看到擔任日語翻譯的姐姐帶著日本客商,除了坐竹筏游九曲、購買武夷巖茶外,還經常專程到數十公里外的建陽水吉建窯遺址去考察、參觀,甚至找當地農民索購一種心儀已久的東西——建盞。起初,見到這看似黑不溜秋的碗盞,能讓千里迢迢到此的日商如此垂青,心里感到迷惑不解。于是,姐姐給我講述了不少有關黑釉瓷器令人難忘而又動人的故事。在故事里,我認識了建盞,它竟然是被日本人視為國寶的瓷器,擁有一件極品曜變建盞,似乎富可敵國;它在宋代是名重朝野的茶之神器,就連皇帝都為之撰文賦詩。為此,我的目光逐漸盯上了建盞,萌生出燒制建盞的激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初見建盞時,心無波瀾,在了解到建盞的文化魅力后,為其獨醉。心中一度萌生出了燒制建盞的想法。然而,建盞工藝之復雜,遠遠超出了陳祥松所料,沒有師傅指引,根本無法入門。
有句話說得好: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1996年,陳祥松通過朋友介紹,結識了制瓷大師黃美金。在建盞界,黃美金大師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舉世罕見的金油滴建盞獨樹一幟,被評為省級非遺文化傳承人。
一心癡迷建盞的陳祥松對于這個機會極為珍稀,放下售茶生意,潛心向黃美金拜師求藝。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陳祥松以一顆堅定的“求道”之心,不斷的磨煉著自己的技藝。揉泥、拉坯、修坯,到上釉、控溫等近20道工序最終被陳祥松逐漸掌握,最終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
“仔細端詳著手中的銀兔毫、銀油滴、金油滴建盞,不禁聯想到因茶而生,也因茶而寂的黑釉建盞,在失傳八百年后,自個能將它重現瓷壇,再現人間,心中油然感覺到一種‘我為從業建盞而自豪’的莫大榮幸。”
首獲成功的陳祥松并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在不斷地試驗燒制中,潛心研究,陳祥松的盞,觀之,深邃神秘,斑紋晶瑩清晰,金屬感強,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東方藝術色彩;聽之,黃鐘鐵音,粗獷如歌,蘊含著最為原始的韻律,透過敲擊的鏗鏘之音,好似置身于鐵礦窯場,土與火交織,頌唱著令人神往的涅槃之歌。飲之,溫淳順滑,厚底保溫,久置不涼,礦釉無毒,其中蘊含的氧化鐵在高溫的情況下,更會形成一個磁場,對水和茶湯都會有一個磁化作用,俗稱“軟水”,茶葉在水中浮動,甘潤順滑,茶性十足,韻深味濃,暗香浮動。
在黃美金大師的指導下,陳祥松的建盞燒制工藝越加精湛,在各類展會上頻獲榮譽。為了讓世人更進一步了解建窯建盞的歷史價值、燒制工藝以及傳承光大這一瓷壇明珠的現實意義,
其親手撰寫的《一盞一世界——建窯建盞》的讀物也已經出版,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華血脈,一直是陳祥松的內心深處最樸素的愿望!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