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 彭俊 李夏):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央視網快看推出系列訪談《非定義青年》。我們采訪了5位不同領域的青年人,他們分別是湖北省孝感市公安局民警陳特、甘肅省西和縣孟磨村駐村第一書記賈麗婕、非遺獨竹漂傳承人楊柳、漫畫作者@大綿羊bobo、旅行博主何香蓓。他們之中年紀最大的一位35歲,最小的只有23歲。
“我們是怎樣的一代?”關于這個問題,他們每個人都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水波起伏的江面上,一個身材瘦小的女孩身著層層舞衣,挽著發髻,腳踩竹竿,翩然起舞。這段表演視頻在網絡上走紅,獲得上千萬次點贊,并且走紅海外。
視頻中的女孩名叫楊柳,1997年出生,來自貴州省遵義市,是獨竹漂非遺傳承人。通過她的短視頻,更多人看到了獨竹漂的優美,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韻味。
獨竹漂,又稱獨竹舟,俗稱劃竹竿,發源于赤水河流域,是一項腳踩楠竹、漂行水上的傳統黔北民間技藝。古時,當地人借助河道運輸木材,為了追趕個別被沖散的木材,逐漸練就這門技藝,后來,獨竹漂發展成一種交通方式。
2009年,獨竹漂正式入選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赤水獨竹漂成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21年,赤水獨竹漂獲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隨著時代的發展,便捷交通工具的面世,獨竹漂技藝漸漸近乎失傳。如今,許多像楊柳一樣的傳承人都在為這項技藝的推廣共同努力著。雖然今年才25歲,但楊柳已經學習獨竹漂18年了。
楊柳的奶奶在50多歲時開始學習獨竹漂,平時常劃獨竹漂鍛煉身體,在奶奶的引導下,7歲那年楊柳第一次接觸獨竹漂。一年四季,嚴寒酷暑,江邊總能看到楊柳瘦小的身影。為了找準平衡點,楊柳落水上千次,磕得渾身是傷。她的父母都希望她能選擇一份輕松點的工作,“尤其是對女孩子身體傷害沒那么大的”,為此楊柳還曾和父母起過爭執。
當楊柳經過經年累月的訓練,終于可以在竹子上保持平衡、在江面上如履平地時,她又開始尋求表現方式上的突破。“非遺的傳播不能永遠都是老的那一部分,也該創新融入新的內容。”
為了讓這項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的活力,楊柳想到可以把自己的舞蹈特長和獨竹漂結合起來,嘗試在竹竿上跳舞。“起舞的同時我又不安于現狀,又去嘗試做更高難度的舞蹈動作,結果就是不停地摔。”就這樣日復一日地練習著,她的動作越來越熟練。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柳將自己的表演視頻發到了網絡上,沒想到第一條短視頻的播放量就超過100萬次,第三條甚至達到2000萬次。
一些博主將楊柳的表演短視頻傳播推廣到海外,許多外國網友也紛紛稱贊,這也是楊柳最有成就感的事。“因為我從小到大一直在堅守、從事獨竹漂文化的傳播,沒想到有一天居然能讓很多外國朋友也看到,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楊柳希望未來獨竹漂能夠成為貴州的一張名片,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來源: 央視網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近日,“暢享高速·味美龍宮”首屆貴高速美食節在龍宮服務區舉辦。此次美食節以高速公路服務區為獨特載體,巧妙融合貴州特色美食、非遺文化、廚藝競技以及惠民消費等多元元素,為過往司乘人員和游客帶來了一場別樣的文旅體驗。此次美食節,正是其打造“交旅融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