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精品在緬甸線上展播
人民網仰光6月30日電 (記者 李秉新)由仰光中國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山西、吉林、甘肅、西藏、寧夏等省、自治區文化和旅游部門共同舉辦的2022“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精品項目線上展播活動日前在緬甸仰光落下帷幕。
仰光中國文化中心用6天時間在中心微信公眾號、臉書、優兔和官方網站同步推出《中國西藏扎西德勒》等系列短視頻,向世界展現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為當地民眾帶來文化大餐。
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也是促進人文交流、文明互鑒的重要媒介。《中國西藏扎西德勒》通過“西藏服飾”“西藏舞蹈”“藏香”等三項西藏非遺代表性項目,為大家展示多姿多彩、古樸原生、獨具魅力的藏族文化;《根與魂》通過“八寶茶”“麻編”“賀蘭硯”等三項寧夏非遺代表性項目,生動展現寧夏的歷史、自然和人文資源;《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展現山西悠久的歷史,給這片黃土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遺存;《文化印記—吉林非遺》通過“食雕與餐桌上的吉林”“指尖上的漁獵文化”“關東泥人張”“讓滿族剪紙走向世界”等四項吉林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展現關東風情及民俗;《甘肅記憶》通過藏鷹笛演奏技藝、花兒會、龍頭琴彈唱、敦煌舞樂、鍋莊舞、崆峒武術、甘南藏族民歌、多地舞、民族服飾、皮影戲、剪紙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盡情展現這片土地上傳承至今的文化魅力;《北京非遺旅游體驗》通過在北京生活了11年的旅游專家Bora在地壇公園練習太極拳,到同仁堂了解中醫藥養生知識以及體驗中醫療法,走進北京胡同感受面塑這項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前往北京琺瑯廠了解景泰藍這一精美絕倫的宮廷藝術的制作奧秘等體驗活動,突出展現北京這座古都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仰光中國文化中心通過多個新媒體平臺集中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介紹中國非遺,展示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傳播中國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讓緬甸民眾在云端感受中國的燦爛文化和大美風光。一名來自曼德勒的網友昂吞說,他對中心臉書平臺點擊“星標”進行了特別關注,非常喜歡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和互動交流項目,已經是中心的忠實粉絲了。還有網友留言說:“中國文化充滿魅力,這么多少數民族,這么多文化、自然遺產,美麗風光令人向往,好想去中國走走看看。”
(人民網)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