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精品在緬甸線上展播
人民網仰光6月30日電 (記者 李秉新)由仰光中國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山西、吉林、甘肅、西藏、寧夏等省、自治區文化和旅游部門共同舉辦的2022“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精品項目線上展播活動日前在緬甸仰光落下帷幕。
仰光中國文化中心用6天時間在中心微信公眾號、臉書、優兔和官方網站同步推出《中國西藏扎西德勒》等系列短視頻,向世界展現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為當地民眾帶來文化大餐。
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也是促進人文交流、文明互鑒的重要媒介。《中國西藏扎西德勒》通過“西藏服飾”“西藏舞蹈”“藏香”等三項西藏非遺代表性項目,為大家展示多姿多彩、古樸原生、獨具魅力的藏族文化;《根與魂》通過“八寶茶”“麻編”“賀蘭硯”等三項寧夏非遺代表性項目,生動展現寧夏的歷史、自然和人文資源;《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展現山西悠久的歷史,給這片黃土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遺存;《文化印記—吉林非遺》通過“食雕與餐桌上的吉林”“指尖上的漁獵文化”“關東泥人張”“讓滿族剪紙走向世界”等四項吉林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展現關東風情及民俗;《甘肅記憶》通過藏鷹笛演奏技藝、花兒會、龍頭琴彈唱、敦煌舞樂、鍋莊舞、崆峒武術、甘南藏族民歌、多地舞、民族服飾、皮影戲、剪紙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盡情展現這片土地上傳承至今的文化魅力;《北京非遺旅游體驗》通過在北京生活了11年的旅游專家Bora在地壇公園練習太極拳,到同仁堂了解中醫藥養生知識以及體驗中醫療法,走進北京胡同感受面塑這項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前往北京琺瑯廠了解景泰藍這一精美絕倫的宮廷藝術的制作奧秘等體驗活動,突出展現北京這座古都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仰光中國文化中心通過多個新媒體平臺集中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介紹中國非遺,展示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傳播中國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讓緬甸民眾在云端感受中國的燦爛文化和大美風光。一名來自曼德勒的網友昂吞說,他對中心臉書平臺點擊“星標”進行了特別關注,非常喜歡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和互動交流項目,已經是中心的忠實粉絲了。還有網友留言說:“中國文化充滿魅力,這么多少數民族,這么多文化、自然遺產,美麗風光令人向往,好想去中國走走看看。”
(人民網)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