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姜慧梓)8月24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文旅部有關負責人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截至目前,我國有42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56個民族都有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與此同時,我國還設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非遺紀錄工程等一系列振興培養計劃,培訓傳承人超過10萬人次。
在我國眾多非遺項目中,截至目前,已有42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其中,“蒙古族長調民歌”“送王船”等聯合申報的項目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體現。“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太極拳”等項目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
記者了解到,這42個入選的非遺項目包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4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個,以及優秀實踐名冊1個。
其中,最近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是“太極拳”和“送王船”兩個項目,均于2020年12月入選。“太極拳”為我國單獨申報,“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為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
■ 附:
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4個)
1、昆曲 列入年份2008年
2、古琴藝術 列入年份2008年
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列入年份2008年
4、蒙古族長調民歌 列入年份2008年(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5、中國篆刻 列入年份2009年
6、中國雕版印刷技術 列入年份2009年
7、中國書法 列入年份2009年
8、中國剪紙 列入年份2009年
9、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
10、南京云錦織造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
11、端午節 列入年份2009年
12、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列入年份2009年
13、媽祖信俗 列入年份2009年
14、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 列入年份2009年
15、南音 列入年份2009年
16、熱貢藝術 列入年份2009年
17、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
18、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
19、宣紙傳統制作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
20、西安鼓樂 列入年份2009年
21、粵劇 列入年份2009年
22、花兒 列入年份2009年
23、瑪納斯 列入年份2009年
24、格薩(斯)爾 列入年份2009年
25、侗族大歌 列入年份2009年
26、藏戲 列入年份2009年
27、中醫針灸 列入年份2010年
28、京劇 列入年份2010年
29、中國皮影戲 列入年份2011年
30、中國珠算——運用算盤進行數學計算的知識與實踐 列入年份2013年
31、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 列入年份2016年
32、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 列入年份2018年
33、太極拳 列入年份2020年
34、“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列入年份2020年 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
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個)
1、羌年 列入年份2009年
2、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
3、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
4、麥西熱甫 列入年份2010年
5、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 列入年份2010年
6、中國活字印刷術 列入年份2010年
7、赫哲族伊瑪堪 列入年份2011年
三、優秀實踐名冊(1個)
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 列入年份2012年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陳荻雁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