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說到文化遺產,人們想到的主要是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后,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賦予了崇高的地位,受到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祖安說。在他看來,該法的頒布是非遺領域向前行進中的一塊里程碑。
今年是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周年,由市非遺保護協會和嘉定區文旅局主辦、市非遺保護中心支持的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十周年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者座談會于5月24日在素有“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美譽的嘉定召開。
會上透露,在非遺法的保駕護航下,上海的非遺保護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以嘉定區為例,該區目前共有各級非遺名錄項目49項,其中國家級4項、市級9項、區級36項;確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3名,其中國家級3名、市級11名、區級39名。據嘉定區文旅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濤并介紹,該區依托社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推動各級非遺傳承人全面深入“扎根”基層社區的每個角落,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公益性傳承傳播活動,從而形成“每個街鎮有非遺、每個社區有傳人、每個設施有活動”的活態傳承場景。此外,廣泛開展非遺普查員、非遺傳承人培訓,輔導保護單位開展有實效性、可操作性的保護措施,進一步強化非遺項目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
十年來,上海滬劇在創新、傳承、發展方面亦獲得了矚目的成績。國家級非遺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陳甦萍透露,非遺法頒布后的第二年,“上海市長寧區滬劇傳承中心(長寧滬劇團)”成立。成立后的傳承中心在創作演出上形成“五個相結合”:一、創作演出與時代主旋律相結合;二、創作演出與非遺傳承保護相結合;三、創作演出與走市場相結合;四、創作演出與發揚團隊精神相結合;五、創作演出與引進人才相結合。十年間,該中心緊貼時代脈搏發揮劇種特色和優勢,先后創作演出了《廢墟上的愛》《小巷總理》《趙一曼》等六臺大戲,改編創新經典劇目大戲《原野》《麒麟帶傳奇》等,用藝術的魅力弘揚社會正能量,被專家、社會及市民贊揚為“小劇團有大擔當”。
“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利于促進文化創新,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如是總結了非遺法的意義。他認為,非遺保護現已進入生產性保護階段,應開始朝著品牌化、市場化、專業化、生活化發展。
原文旅局一級巡視員、市非遺保護協會名譽會長王瑋局長以“非遺保護,任重道遠”為題對本次座談會做了小結,并對今后非遺保護工作提出了建議和期望。他表示,非遺保護工作要注重宣傳推廣、創新轉換、傳承培養、數字轉化,助力非遺保護工作取得實效,人民得以共享。
作者:如煙
編輯:許旸
責任編輯:李婷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