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疆剪紙技藝傳承人:用非遺的方式記錄非遺
中新社新疆哈密3月24日電 題:新疆剪紙技藝傳承人:用非遺的方式記錄非遺
作者 耿丹丹
“剪紙最重要的是創意和想法?!闭f話的功夫,一個“春”字在王革的裁剪下躍然紙上。
今年63歲的王革是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技藝的傳承人。這幾日,王革受邀到新疆哈密授課,向來自新疆文化領域的代表講解剪紙的運用、發展和產業。用王革的話說:“又干起了講課的老本行?!?/p>
王革外婆和媽媽都是剪紙高手,耳濡目染下,她也學會了剪紙。8歲起,逢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家里的剪紙任務就交給王革。但直到1975年,一直把剪紙當興趣的王革才將其發揮在工作上。
王革當時是教師,為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她用剪紙做了一些拼音字母、小動物等當作教具,沒想到她的創新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上課興趣,還得到學校的認可和推廣。
就這樣,王革利用業余和工作時間堅持剪紙30余年。退休后,她不僅沒有“丟掉”剪紙,反而比以前更忙了?!艾F在可以把更多時間用在剪紙上。”
退休后,王革在位于烏魯木齊的七坊街創意產業集聚區開了一間工作室,在展示自己剪紙藝術的同時,也將這項中國古老的藝術文化展示給更多人。
從人像、地標地識,到新疆民族服裝、樂器,王革的剪紙作品越來越有特色。“我希望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有一些創新?!蓖醺镎f,為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剪紙作品,她還經常深入到新疆各地,從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勞動中尋找靈感。
王革說:“哈密傳統刺繡給我很多靈感,我和當地的繡娘經常交流,也因此創作了《哈薩克刺繡》,這幅作品在中國多地展出。”
幾年前,王革還在剪紙創作中運用“點染”手法,為傳統剪紙繪制上色,使作品更豐富,更有層次。
首次嘗試“點染”的大幅作品是《古絲道?新絲路》,作品再現了唐朝公主將養蠶技藝帶到西域,當地的少數民族婦女養蠶織布的場景。
“我查閱資料創作構圖用了3年時間,點染上色又花費3個月?!蓖醺镎f,制作過程雖然繁瑣,但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國內收藏愛好者,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收藏家都非常喜愛這幅作品。
如今,王革已經有了5個工作室。王革說,時代在更迭,不少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特別是剪紙,要讓它流傳下去,就要有創新和發展?!?/p>
從2015年開始,王革收集新疆十幾種剪紙類型。今年,她想把更多新疆歌舞和民間藝人系列的剪紙制作成“點染”版本?!跋胗梅沁z的方式記錄非遺。”
除此之外,王革把工作重心放在培養剪紙傳承人上。至今,她已有10名徒弟,跟隨她學習最長的人有10年之久。“剪紙的技藝容易培養,但創意設計需要更多人重視?!?/p>
為讓更多人記得剪紙這項傳統藝術,從2009年起,王革在新疆上百所學校、社區講課上千場,上萬人次聽課。王革說:“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來。”(完)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