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由洛寧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縣文化館承辦的洛寧縣2023“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在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景區——神靈寨舉行。
活動現場,醒目宣傳條幅,設置了宣傳展板,集中展示洛寧非物質遺產調查資源分布、文化遺產名錄及保護,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鼓點鏗鏘,韻味悠揚。東王村龍虎鼓隊列好方陣,這邊敲鑼,那邊打鼓,頗有兩軍對壘之勢,釋放著生命的全部熱能,淋漓盡致表達著群眾無限的喜悅心情,激昂的鼓聲讓觀眾熱血沸騰。
“櫻桃好吃實難摘,花鼓好打口難開。”在小鼓、小镲、梆子等打擊樂的伴奏下,只見老頭頭罩白毛巾洛寧縣“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走進國家4A級景區神靈寨,身著羊皮坎肩兒;老太太頭戴黑帽,手挎小籃兒;穿著紅衣的姑娘媳婦兒們簇擁二老,幫腔襯調,不時還變換隊形,自由靈動,輕松活潑。唱腔高亢樸實,曲調音域寬闊,充滿濃郁的地方情調。
縣著名剪紙藝術家李彩霞老師在現場一邊演示剪紙這一傳統藝術,一邊與觀眾交流,將現場創作好的剪紙作品贈送給觀眾。
愛河小鎮的三彩陶藝也請到現場,讓大家近距離接觸陶藝文化,體驗到藝術感染力。
竹編藝人張永杰示范在指尖和篾條的默契起落,分享了竹編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收獲。
現場還匯集馮家燒雞、酸牛肉、洛寧蒸肉、德青源雙黃蛋、故縣豆腐、景陽鎮竹筒粽子等各類特色美食,一道道精品菜肴、特色小吃集色、香、味、形于一體為人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美食盛宴對決,讓更多人了解洛寧特色美食風采。此外,洛水山肴五谷雜糧、民澤科技制作的涼菜、李應賢沙梨系列產品等美食也吸引各地游客駐足觀賞,親自品嘗。
本次活動既是一場群眾文化的大聯歡,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有效形式,旨在通過同臺競技加強交流、促進友誼,讓這一古老的非遺項目在洛寧大地上再現新時代的風采,同時也是拉開第二屆洛陽鄉村文化旅游節洛寧分會場主題活動序章。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現場主辦方發布5條非遺美食線路,通過“美食+非遺+景區”立體化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費新場景,邀請游客在游山西好風光的同時解鎖三晉美食密碼。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