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內容文旅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甘肅非遺名錄,以及來自14個市州的非遺工坊和非遺店鋪將在蘭州老街花雨廣場布展蘭州老街會將文化體驗做到極致甘肅非遺名錄,更致力于推動甘肅非遺的交流與發(fā)展,并通過線。
4巴郎鼓舞,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稱“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鄉(xiāng)和洮硯鄉(xiāng)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明代始稱炳靈寺同樣作為quot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quot中的一處遺址點,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蘭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苦水高高蹺 苦水街高高蹺是甘肅省永登縣的漢族民俗文化起源于元末明初,到現在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高高蹺是當地一門祖輩相傳的漢族舞蹈表演藝術,也是農歷。
昆曲,原名昆山腔,是甘肅非遺名錄我國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發(fā)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在2008年被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花兒是流行在甘肅非遺名錄我國甘肅省寧夏甘南岷縣等地區(qū)的族民歌,于2006年被批準列入第一批中國。
臨夏花兒涼州攻鼓子甘南巴郎舞裕固族民歌等等據統(tǒng)計,甘肅非物質文化有53項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75項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11項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22項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位于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40公里的積石山大寺溝西側懸崖上,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在黃河北岸大寺溝懸崖上開鑿,西秦蹇宏元年420年正式立碑,上下四層它原名唐樹洞,羌語意。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本心研續(xù)隴韻傳心實踐團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開展以“傳播臨夏非遺,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這次臨夏之行,不僅讓珍貴的非遺文化基因被重新解碼和激活,更生動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推動文化繁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chuàng)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qū),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xiāng)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chuàng)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