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陜西新增34家省級非遺工坊
11月28日,省文化和旅游廳與省鄉村振興局聯合公布了陜西省第二批省級非遺工坊,共有34家單位入選。加上第一批52家省級非遺工坊,目前陜西共有86家省級非遺工坊。
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鄉村振興局要求各縣(市、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支撐,用足用好各級各項支持政策,形成齊抓共管合力,統籌推進非遺工坊建設。要充分發揮非遺帶動就業增收作用,積極吸納弱勢群體、留守婦女、殘疾人參與傳統工藝的學習培訓,激發內生動力,有效促進就業、持續增加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未來,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鄉村振興局將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大活動,幫助非遺工坊進行線上線下宣傳和營銷。各縣(市、區)也要以組織開展傳統工藝培訓、擴大傳統工藝產品銷售渠道為重點,積極支持本地非遺工坊參加各類博覽會、展銷會等活動;同時,積極組織非遺工坊產品走進景區開展展銷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切實幫助人民群眾持續增加收入。
同時,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鄉村振興局將對非遺工坊實施動態監督管理,對帶動就業人數多、增收效果明顯的非遺工坊予以表彰,并給予適當補助。對工作不力、弄虛作假的非遺工坊責令相關市給予整改,整改不力的予以摘牌。
第二批陜西非遺工坊名單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